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人群审美需求的提高和牙科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牙科色彩学将是一门亟待深入研究和发展的学科。其中,瓷修复体的颜色同人工牙形态、大小、排列等一样,是美容牙科形式美因素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评价瓷修复体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学者曾探讨了背景色、烧结次数等对瓷修复体颜色的影响,本实验就In-Ceram瓷修复体瓷层厚度对颜色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采用标准D65光源,使用MINOLTA CR-321测色仪和DataColor SF300型分光光度仪,研究不透明牙本质瓷、牙本质瓷和基底瓷厚度对In—Ceram全瓷修复体颜色的影响,探索In—Ceram全瓷修复体混色的规律,进一步丰富修复色彩学的理论,为临床选色、配色提供实验依据。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验结果表明: 1.不透明牙本质瓷控制在0.2mm一o.4mm厚度范围内,各组明度值随不透明牙本质瓷厚度增加而下降,色相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由此提示:0.2mm一0.4mm厚度的不透明牙本质瓷是临床堆瓷的可适范围。 2.不透明牙本质瓷控制在0.2mmo.4mm时,烧结1.omm的牙本质瓷,修复体明度值随不透明牙本质瓷厚度的增加而下降,饱和度值和色相角随厚度的增加改变都不大。提示,通过改变不透明牙本质瓷能够调节修复体最终的复合颜色。 3.当不透明牙本质瓷和牙本质瓷厚度固定时,渗透铝瓷基底厚度的改变能引起颜色的变化。当铝瓷基底厚度在o.smm一o.7mm时,符合临床比色要求,能够较好的提高修复体的颜色复现率。 由此可以认为,通过对不同瓷层厚度的调节,可以使ln一Ceram修复体获得较理想的色泽,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