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铜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c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铜(Pyritum)是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医临床伤科常用药之一,其药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之功效。   本课题将化学,物理学与药理学研究相结合,对自然铜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了初步系统的研究。运用多指标综合考察,优选出自然铜的最佳炮制工艺。并采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对自然铜质量标准进行初步研究。   1.文献研究   系统查阅自然铜各相关领域研究文献,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确定考察指标奠定了基础。   2.不同产地全铁含量测定   收集到六个不同产地十批自然铜药材,采用重铬酸钾滴定法对药材及其炮制品进行全铁含量测定,初步确定药材及其炮制品的含铁量。   3.炮制工艺研究及炮制前后微量元素变化研究   以相对硬度、疏松度、Fe2+含量和As含量四个指标相结合,优选自然铜的煅制工艺。依据上述工艺,选择主产地药材一批,对其生、制品进行粉末、煎液中微量元素分析。   4.自然铜质量标准初步研究   收集各产地自然铜生品药材,并选择主产地药材制品一批,同时采用红外、热重分析、ICP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多种现代分析技术从多方面考察、探求自然铜的质量标准。对六产地十批自然铜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构建共有模式,再用夹角余弦法计算各产地样品的相似度,进行指纹性探讨。   5.药效研究   通过散瘀止痛实验和接骨实验的综合研究,提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京剧,中国五大戏剧之首,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它的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
期刊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活血化瘀法经验方七味三芎汤(三七粉3克,川芎10克,生地12克,白芍10克,当归6克,檀香15克,丹参30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并初步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