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盘古开天地,开始有人类之后,各部落族群间便开始依赖翻译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译者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应天时、地利与人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文明发展史也就是一部翻译发展史。译者在人类文明的传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译者身份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话题之一,对此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译者应当是隐性的—译者的地位卑微低下。在一些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角色与地位历来是在依附性与被动性的框架中得以定位的。如“译者,舌人也”;甚至更加负面的形象,诸如“出声的翻译工具”、“作者肚子里的蛔虫”。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译者是显性的,这可以看作是对前一种观点的强烈回应及反驳,认为译者是“征服者”、“主人”,或是这次谈话中平等的第三方。尽管这些理论都具有合理的一面,符合当时的潮流和趋势,但如今,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该是隐身的,但事实上,译者显身的例子仍数不胜数,那么原因何在?这些译员是故意的还是下意识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究竟经历着怎样的心理变化?本篇论文共分为六章:经过第一章对全文简要的介绍及引入之后,第二章开始为本篇论文的正文,主要描述了译者在翻译史上角色的发展,从最初的“工具”到之后开始对整个交流过程的操控权(Manipulative Power),最终引出本篇论文的论题:译者显身或是隐身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过程。第三章给出英雄主义这一心理学概念,讲述了这一概念的起源,在心理学上的地位,以及对整个人类来说这一心理现象的不可避免性,为之后的篇章从心理学角度奠定理论基础。第四章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尤其是关注翻译过程的心理现实性的TAP研究在建构翻译过程模式及不同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结果,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实验结果,从作者自身经验出发,结合其对个人心理学以及弗洛伊德提出的英雄主义的理解,论证了英雄主义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第五章通过分析问卷与实验结果,进一步详细论证了英雄主义对译者心理可能的影响,旨在将口译界专家的目光引向口译译者基于自身经验的心理活动及由这种主观的心理现象即英雄主义而产生的在口译具体实施中的自然反应。第六章给出结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显身或是隐身这一现象与英雄主义这一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有密切的联系。适度英雄主义的发挥会弥合交流双方在文化、心理模式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使本次交流得以更顺畅的完成,但译者应将这一心理现象加以控制,以免太过突出而干扰交流双方。本篇论文的意义在于将译者的心理活动抽象并同心理学中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现象—英雄主义连接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译者在具体的口译实施中显身的心理原因,即英雄主义情结的不可避免性,一定程度上对建立翻译心理学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