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积方对肝癌是否有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将所收集的所有病例50例,其中西药组20例予西药对症治疗;中药+西药组15例予西药+中药肝积方治疗;中药组15例予中药肝积方治疗(组成:柴胡12g、白芍10g、白术10g、党参30g、半枝莲30g、茯苓10g、莪术10g、黄芪30g、地鳖虫10g、甘草6g,可随证加减,上述为1剂药量,制成400ml汤剂,日1剂,早晚各服200ml,疗程3个月)。观察生活质量,体力活动,肝功等情况;基础实验:30只小鼠用于原位肝癌成瘤模型建立,第10d成功造模。将成功造模的30只肝癌小鼠完全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IL-1组(8只)、肝积方+IL-1组(8只)、肝积方组(8只)、空白组(6只),连续给药10天,每日测体重,观察小鼠进食、饮水、精神状态、活动情况、皮毛色泽及死亡情况等,做好记录。均用ELISA法检测IL-8和IL-10。结果临床部分:1.患者年龄、性别及影像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各组患者KPS评分比较,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药组于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中药+西药组及中药组更为显著;治疗后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药组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中药+西药组和中药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各组患者临床肝功Child-pugh分级比较,西药组、中药组、中药+西药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各组患者AFP比较,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和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IL-10表达情况比较,西药组、中药+西药组、中药组三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IL-8表达情况比较,西药组、中药+西药组、中药组三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础实验部分:1.各组小鼠血清体重比较,四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空白组、中药+IL-1组、IL-1组及中药组四组治疗后IL-10及IL-8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IL-1组、中药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肝积方可抑制肝癌的进展,其可能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IL-8和IL-10的表达水平,继而发挥抑制肝脏炎症反应,降低炎性微环境对肝实质细胞的持续刺激作用来实现的,以此来改善肝郁脾虚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