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耿君表》,全称《汉武都太守耿君表》,为东汉“八分书”摩崖碑刻,镌刻于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四月,今存甘肃陇南成县鱼窍峡。《耿君表》高、宽均约230厘米,凡22行,满行22字,包括8字题额在内,全文共461字。内容虽主要涉及耿勋为武都郡太守时之政绩,但在汉代职官制度、东汉区域交通开发、地方铜官设置及华夷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等处多有重要史料价值。《耿君表》自宋孝宗乾道年间现世以来,以洪适为代表,受到了历代学人的广泛关注,研究著述成果颇丰。然因其时代久迈,雨水冲流,又经后人重凿剜刻,碑文现已漫漶难识,致使历代著述结果多有出入并影响了其本身所提供的史学价值。此外,从历代研究文献的体例类型及治学方法的视角来看,《耿君表》一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陇右甚至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及演变轨迹。简言之,其相关著述的文献体例涉及录文、跋语、碑目、集释等多元类型,其治学方法也体现为从单一的碑拓及前人文集抄录等演变为清乾嘉时兴起的亲身访拓。鉴于此,笔者综合历代学人研究成果,以实地调查入手,结合历代研究论著,首先对于文献著录舛误进行了勘正,次而运用形、意、例的方法对于表文文字展开较为详细的校对,并就碑文校正过程中的争议之处作了进一步释证。以此为基础,笔者又将表文所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之处进行了简要考订,最后又对《耿君表》整体所包含的书学艺术价值作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