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食菌小蠹形态特征及其共生真菌种类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dov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菌小蠹(ambrosia beetle)是一类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近年来,小圆胸小蠹(Euwallacea fornicatus Eichhoff)、毛刺锉小蠹(Scolytoplatypus raja Blandford)和长小蠹(Platypus sp.)在我国云南、福建等地严重危害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和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等树种,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为明确3种食菌小蠹的鉴别特征和共生真菌的种类,本文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3种食菌小蠹成虫的形态特征和贮菌器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采用组织分离技术以及形态学、分子系统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和鉴定了3种食菌小蠹的主要共生真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明确了3种食菌小蠹成虫的主要鉴别特征。(1)毛刺锉小蠹雄成虫额部只有额面毛,无额缘毛,前胸腹板结节前的分叉夹角约为120°,鞘翅斜面上缘奇数沟间部的脊刺密生6-9枚长毛;雌成虫前胸背板的前中部具有贮菌器。(2)长小蠹雄成虫鞘翅斜面后端各侧缘末端明显伸长呈1对扁大长齿突;雌成虫前胸背板具心形贮菌器。(3)小圆胸小蠹雄成虫体长1.5-1.8mm,额部极平,额中平滑光亮,无刻点和茸毛;雌成虫前胸背板背面观后方前圆,呈方盾形,侧面观前缘圆形凸出,后缘略平,鞘翅后缘具有稍锐利高起的缘边。  2.明确了2种食菌小蠹贮菌器的显微结构。(1)毛刺锉小蠹的贮菌器位于雌成虫前胸背板的前中部,为一个椭圆形的凹陷,其边缘和内部均具有刺状毛,且内部充斥不规则物质,具真菌孢子。(2)长小蠹的贮菌器位于雌、雄成虫的前胸背板上,雌虫贮菌器呈心形,其内包含100±7个腔室,雄虫贮菌器不规则,其内包含4±1个腔室,有时不具腔室,每个腔室的边缘内侧具有一枚锥形毛,内部具有类似大脑组织的结构。  3.明确了3种食菌小蠹共生真菌的种类。毛刺锉小蠹和长小蠹的共生真菌均为Ophiostoma sp.。小圆胸小蠹在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的共生真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云南昆明,小圆胸小蠹的共生真菌为Fusarium cf.solani和F.ambrosium,但在不同寄主上其优势种不同,在小叶榕上为F cf.solani,在二球悬铃木上为F.ambrosium;小圆胸小蠹在漳州荔枝上的共生真菌为Geosmithia sp.和Fusarium sp.,与云南昆明的共生真菌不同。  通过对3种食菌小蠹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明确了其主要的鉴别特征,有利于其快速鉴定。同时,通过研究其贮菌器的显微结构和共生真菌的种类,为进一步研究其共生真菌的携带方式以及虫菌共生机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在山地发展杨树的现状,为了促进杨树生长、提高杨树产量,本文选取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白栎(Quercus fabri)、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 var.major)、蕨(Pte
兰科植物各部器官高度特化,形态习性变化多样,传粉方式也尤为独特,是被子植物中最高级、最进化的类群之一。兰科植物的生长繁衍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的依赖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