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界对转喻的研究不断增多,但通过转喻对情绪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探讨“心”文字表达中,能够引起“心痛”的感受及“悲苦”情绪的现象,旨在揭示“悲苦”情绪是由“心”表达的转喻而来。另外,本文通过中英对比情绪各组成部分所占的转喻比例,探索不同文化间情绪表达方式及侧重程度的差异。 Lakoff和Kovecses将情绪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情绪的成因; (2)对情绪的感受; (3)对情绪的反应。本文依据这一分类,将“心”文字表达中“悲苦”情绪也分为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分别利用中英文语料库(CCL和BNC)对“心”的表达方式进行检索,随机抽样后对所得结果逐条进行人工转喻识别,共得到有效英文语料259条,汉语语料614条。 本文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心”表达“悲苦”情绪时存在怎样的转喻思维? (2)中、英文在表达“悲苦”情绪时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及其文化原因是什么? 基于对语料的汇集整理,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心”的文字表达与“悲苦”情绪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转喻模式。 (2)在表达“悲苦”情绪时,中文比英语更注重对感受部分的表达;英文比中文注重对于原因部分的表达;英文对于“悲苦”情绪三个组成部分:成因、感受、反应的重视程度较中文更为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