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文字表达中“悲苦”情绪的转喻用法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x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界对转喻的研究不断增多,但通过转喻对情绪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探讨“心”文字表达中,能够引起“心痛”的感受及“悲苦”情绪的现象,旨在揭示“悲苦”情绪是由“心”表达的转喻而来。另外,本文通过中英对比情绪各组成部分所占的转喻比例,探索不同文化间情绪表达方式及侧重程度的差异。  Lakoff和Kovecses将情绪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情绪的成因;  (2)对情绪的感受;  (3)对情绪的反应。本文依据这一分类,将“心”文字表达中“悲苦”情绪也分为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分别利用中英文语料库(CCL和BNC)对“心”的表达方式进行检索,随机抽样后对所得结果逐条进行人工转喻识别,共得到有效英文语料259条,汉语语料614条。  本文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心”表达“悲苦”情绪时存在怎样的转喻思维?  (2)中、英文在表达“悲苦”情绪时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及其文化原因是什么?  基于对语料的汇集整理,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心”的文字表达与“悲苦”情绪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转喻模式。  (2)在表达“悲苦”情绪时,中文比英语更注重对感受部分的表达;英文比中文注重对于原因部分的表达;英文对于“悲苦”情绪三个组成部分:成因、感受、反应的重视程度较中文更为平均。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的往来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各国人民都获得了一个共识,脱离与外界的交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教育全球化不断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撞击、文化障碍、文化误解乃至文化冲突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日
语言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交流。它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标志。人们用语言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语言被看作是构成民族身份与文化的主要原因所在。在双语和多语言社会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严重。近几年有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的话题也不断升温,很多外媒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并把这些问题的不断恶化归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