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t通路肿瘤抑制基因去甲基化在黑树莓多酚防治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nhuiai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癌症中结直肠癌的全球病发率位居第三。肿瘤的发生已被普遍认为是由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层面上的改变而引起的。DNA甲基化是最普遍研究的表观修饰现象,并且通过修饰CpG二核苷酸阻止转录复合物结合到DNA上,进而沉默功能基因。并且DNA甲基化是可逆过程,可以通过作用于DNA甲基化的可逆过程逆转结直肠癌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状态。目前认为靶向蛋白分子药物的开发是对结直肠癌治疗的新研究方向。黑树莓(BRB)是富含鞣花酸、花青素等酚酸类成分的天然水果。前期研究发现,BRB冻干粉对于结直肠肿瘤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本研究主要应用现代分离方法制备纯化获得BRB多酚,将其分别处理AOM+DSS诱导的结直肠癌肿瘤小鼠动物模型及人类结直肠癌细胞,考察Wnt相关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观遗传异常逆转在其肿瘤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及对人类结直肠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的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体内实验中,黑树莓多酚逆转Wnt通路肿瘤抑制基因WIF1、SFRP2的高甲基化状态,并上调其蛋白水平进而下调Wnt通路关键因子β-catenin的蛋白水平。与此同时,黑树莓多酚下调调控甲基化的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 DNMT3A、 DNMT3B的表达。因此,结果显示黑树莓多酚防治结直肠癌的表观遗传机制是通过降低DNMTs的蛋白表达抑制肿瘤抑制基因DNA甲基化过程,阻止功能基因SFRP2、 WIF1沉默。通过其高表达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达到结直肠癌防治作用。(2)在体外实验中,结果显示,黑树莓多酚抑制人类结直肠癌细胞LoVo、 HCT-116的增殖。逆转Wnt通路肿瘤抑制基因WIF1、SFRP2的高甲基化状态,并上调其蛋白水平进而下调Wnt通路关键因子β-catenin的蛋白水平进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黑树莓多酚下调细胞周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上调抗凋亡蛋白、钙黏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转移促进其凋亡。综上所述,黑树莓多酚抑制结肠癌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下调DNA甲基化转移酶的蛋白水平逆转肿瘤抑制基因SFRP2、WIF1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化状态,使SFRP2、WIF1蛋白水平升高抑制降低β-catenin蛋白表达进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最终达到降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此外,黑树莓多酚通过作用于凋亡、转移等其他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发挥降低结肠癌的发生和转移的活性。基于上述的实验结果,黑树莓多酚的肿瘤预防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黑树莓多酚作为一种新型制剂在防治结直肠癌的原发上具有很大的潜能,从长远来看,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截止2015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9万公里,在未来长期时间内中国高速铁路将迎来进一步发展。高速铁路以安全、舒适、快捷为宗旨,其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技术支持,高速列
<正> 问: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说分段,有时说分层次,有时把段落层次连在一起说。不同的书刊对它们也有不同的说法。要怎样去理解才好? 答:段落和层次都是文章的结构,这是它们的
<正>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
<正>一、课外探究的必要性科学课堂的学习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累积过程,课前准备、课外延伸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从当前的实际来看,为
背景:甲状腺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有研究表明,在我国甲状腺癌人群发病率约为1.5/10万,但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和升高的趋势[1、2、3]。甲状腺微小癌属于特殊类型甲状
在优质风电资源区域逐渐减少的发展形势下,促使风电市场逐渐转向低风速资源,与优质风资源区域对比,在项目建设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低风速电场设计的精确、有效的数据支持,包括前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Spontaneous ruptur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RHC)的认识,对于肝癌破裂出血的高危人群、筛查措施、治疗方案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
目的分析和比较国内相关行业残疾标准的内容,为相关残疾标准的修订建立理论架构,为各残疾标准的执行和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方法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
《史记》中所记录的参差多态的人物组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别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中也折射出司马迁的人才思想。什么是人才?学者们对此定义不一。依照国务院新闻办
定位意识的缺乏、对新闻学办学思路的沿袭、部分高校的跟风使传播学专业既未实现与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的有效区隔,也未实现不同高校传播学专业之间的必要区隔。传播学专业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