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新兴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政策后效、区位条件与高等教育急速调整多元耦合所导致的规模扩增与质量提升问题、公平发展与效率追求问题、区域失衡与统筹兼顾问题,正逐步使得协调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选择。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学界形成了教育视域内的集中探讨和对策建议,但基于资源配置层面的跨学科、定量研究还为数甚少。本文基于资源视角和实证研究范式,以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等教育资源内涵界定这一逻辑起点,展开高等教育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以此为测度工具,考察31省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现实状况;继而引入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对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厘定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及资源水平考察方面。首先,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及高等教育固有属性的分析,明确了高等教育资源是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维系其正常运行并促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各要素总和的观点。其次,通过既有文献、专家咨询和变异系数法三层次的指标筛选,兼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由“条件性资源、主体性资源、发展性资源”三个模块,“人口构成、经济基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学科资源、成果资源、品牌资源”8个分项,2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高等教育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系统考察1997、2002、2007和2012年我国31个省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水平,明确了这一时序内“高等教育资源高度富集区、中度富集区、中度匮乏区以及高度匮乏区”的整体分布及变化态势,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汇集上共时存在的“马太效应”和“零和博弈”现象。在协调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上。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思辨,确立了区域内、区域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及判别准绳,并引入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测度并分析四个时点和相应时序内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协调状况。在这一基础上,就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制度、人才对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明确了固有资源存量是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资源增量差异是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肇因。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路径选择上,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动态开放性,确立了“存量资源再度调整、增量资源优化配置”二元并举的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提出了在同类协调区域、不同协调发展区分别采用培育增长极模式、梯度推进模式,以及在全国各省区同步采用网格开发模式的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