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比较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不同疾病亚型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布情况,分析不同突变基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探讨MPN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为MPN患者血栓事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BCR-ABL阴性MPN患者386例,男性184例,女性202例。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33例,真性红细胞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不同疾病亚型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布情况,分析不同突变基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探讨MPN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为MPN患者血栓事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BCR-ABL阴性MPN患者386例,男性184例,女性202例。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33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9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61例。通过二代测序检测38种基因突变情况,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60岁患者中PMF比例显著高于PV(P=0.021),以JAK2-V61 7F阳性分层三种疾病亚型≥60岁比例较未行JAK2-V61 7F阳性分层有上升。较PV和ET患者,PMF患者具有更高的LDH、更低的HB及PLT计数,常伴异常染色体核型,转白率、脾大发生率高。PV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PMF,但与ET患者无显著差异。2.基因突变检出和分布情况:42例(PMF 15例,PV 6例,ET21例)未检测出任何基因突变,237例(61.4%)患者检测出1个突变,78例(20.2%)检测出2个突变,16例(4.1%)检测出3个突变,9例(2.3%)检测出4个突变,4例(1.0%)检测出≥5个突变,且均为PMF患者。3.驱动基因在不同疾病亚型分布情况及临床特征比较:①JAK2-V617F突变274例(70.98%)是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CALR和MPL突变次之。②JAK2-V61 7F突变患者WBC及ANC计数、HB水平显著高于CARL、MPL突变患者(P<0.05);PLT计数、骨髓纤维化程度显著低于CALR突变患者。③PV患者JAK2-V61 7F突变率和等位基因突变负荷(VAF)最高。④三阴性MPN患者54例(14.0%),其中PMF患者23例(14.3%)、PV患者7例(7.6%)、ET患者24例(18.0%);较经典型MPN,三阴性MPN患者年龄较小,具有较低的WBC、ANC计数及HB浓度,较高的LDH水平,脾大和血栓事件发生率低,合并非驱动基因突变数目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疾病亚型中非驱动基因检出和分布情况:①共256例患者行二代测序检测,PMF患者中非驱动基因突变率及突变数目显著高于ET及PV患者。②TET2突变检出率(43/256,11.14%)最高,三种疾病亚型分布无显著差异;ASXL1突变(39/256,15.23%)次之,PMF比例显著高于PV和ET,较ASXL1野生型,ASXL1突变患者年龄较大、HB和PLT计数较低,具有更高的骨髓纤维化程度和转白率。③49例(49/256)患者检测出高危基因突变(HMR),PMF比例(37.2%)最高,PV(18.8%)次之、ET(14.3%)最低,具有统计学意义。较无HMR患者,HMR患者年龄偏大,具有较低的HB水平、PLT计数,较高的骨髓纤维化程度,多伴有脾大和异常染色体核型。④将检出的165个非驱动基因突变按照功能分类,依突变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DNA甲基化基因(37.6%)、染色质修饰基因(29.1%)、剪接体和RNA代谢基因(15.2%)等。其中PV和ET患者DNA甲基化基因显著高于PMF患者;PMF患者染色质修饰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ET患者;剪接因子相关基因突变主要见于PMF和ET患者,PV患者未见。5.初诊有无血栓事件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及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155例初诊时有血栓事件,以动脉血栓为主,有血栓事件患者年龄较大,WBC计数及HB较高,JAK2-V61 7F突变率高,伴有至少1项心血管危险因素(CVF);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JA2K2-V617F突变、高血压、高血脂是初诊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MPN不同疾病亚型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突变基因频率和分布不同。2.PMF中非驱动基因的突变率和数目显著高于PV和ET,更易伴发高危基因突变和剪接因子相关基因突变,易伴发异常染色体核型。3.剪接因子相关基因突变(U2AF1、SRSF2、SF3B1)主要见于PMF和ET,PV未见;较未突变组,突变组年龄较大,具有更低的WBC、ANC、PLT计数及HB浓度,更高的骨髓纤维化程度,易伴发异常染色体核型。4.高龄、高血压、高血脂、JAK2-V61 7F突变是初诊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在不同时机联合化疗治疗Ⅲ期不可切除NSCLC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以及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因素。以探寻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Ⅲ期不可切除NSCLC的最佳联合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影像与核医学病区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的Ⅲ期不可切除NSCLC共100例,并从中筛选出影像资料,血清肿瘤标志物等临床随访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成人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临床表现、遗传学特征、对治疗的反应、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是一种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可治愈的疾病。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CD38单抗等新型药物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的应用,人们逐渐发现在
背景与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不仅是我国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肾脏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大约有将近30%-40%的IgAN患者将会在确诊后20年内出现进行性肾脏功能下降,从而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需要进行肾透析或肾移植治疗。IgAN的发病率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亚
背景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危及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也称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由遗传性(原发性)或获得性(继发性)免疫失调引起。其特征是免疫细胞过度刺激导致全身性炎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为主。成人HLH的病情通常是复杂多变的,死亡率从8%到60%不等。多器官衰竭、出血或败血症是HLH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对疾病的严重性和预后缺乏足够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衰老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行为能力降低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寻求保持行为能力的抗衰老措施和药物成为衰老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行为能力的降低反映了脑衰老进程,脑和肝脏具有由代谢、激素、免疫或炎症途径引起的双向相互影响,其中炎性细胞因子在脑和肝脏之间的交流被认为是导致这种影响的重要原因,衰老过程中脑和肝脏也可能相互影响。衰老模型的建立是衰老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瓶颈之一,贡
第一部分 锥光束乳腺CT对乳腺疾病诊断效能探讨目的本研究旨对比NC-CBBCT与DM、NC-CBBCT结合CE-CBBCT与乳腺MRI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接受NC-CBBCT平扫与DM的患者,同时接受NC-CBBCT和CE-CBBCT检查与乳腺MRI的患者。最终,行NC-CBBCT与DM的患者累计152人,共计199个病灶,同时接受NC-CBBCT和CE-C
机械臂在工业生产中具有灵活、高效的优势,可替代人工完成具有重复性的劳动过程。机械臂工作效率自主识别以及运动规划设计仿真研究对于提升机械臂工作精准性、提高机械臂应用整体效率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研究与总结分析可知,现阶段机械臂运动规划设计与仿真研究要点主要包括:把握机械臂轨迹规划要点、基于运动约束条件研究最优时间轨迹规划、以规避障碍路径为目标进行机械臂运动规划研究。文章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成机械臂视觉
背景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同时也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第三大肾小球疾病。MCD最主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伴或不伴高脂血症及水肿。MC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较多研究证实,MCD与细胞免疫过程中的一些细胞因子及炎症因子相关。2021年KIDGO指南继续推荐将糖皮质激素作为MCD肾
建立了全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工业无水硫酸钠中氯化物含量的方法,并与国家标准《工业无水硫酸钠》(GB/T 6009—2014)中的银量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自动电位滴定仪法的测定值与银量法的吻合,加标回收率为99.0%~101.4%。采用全自动电位滴定仪法避免了人为判断滴定终点引起的误差,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复性好,能满足工业无水硫酸钠中氯化物含量的分析要求。
背景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以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系膜区沉积为主要病理表现。IgAN的病理改变不一而足,相应的,IgAN的临床表现也存在较大的异质性,给治疗和判断预后带来很大的困难。既往大量研究证实,尿蛋白定量是提示IgAN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蛋白尿越少,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