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76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其在美国当代文坛的地位。贝娄小说中的主人公时常会通过不同的方法,如在外部世界中历险或在精神世界里流浪,来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而贝娄关心的也正是整个人类,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处境和命运,思索他们面临的危机及其对自我的超越。在某种意义上说,贝娄的作品或多或少隐含了存在主义的观念,描绘了一些精神独立,渴望重获新生的人物形象。本文作者拟通过分析《雨王汉德森》,《赫索格》和《拉维尔斯坦》三部小说,来探寻主人公为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而采用的不同方法及其缘由、过程、结果等。 本文以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和萨特的思想为基础,综合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的相关概念,如“此在”、“操心”、“畏”、“选择”、“自由”、“责任”、“荒谬”等进行文本分析。在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都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倾向,但自身特点的不同导致其在与现实社会接触时采取了迥异的方式。本文作者认为,仅通过在现实世界追寻或内心思考的方法不足以帮助主人公在秩序混乱,关系冷漠的世界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并实现人生价值。例如,在《雨王汉德森》中,百万富翁汉德森远赴非洲,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找寻到了丢失已久的品质,但他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和世界的感受;在《赫索格》中,赫索格经历了妻子和朋友的双重背叛,每日通过给他人写信来排解自己内心的悲痛,但他关闭了与外界实在接触的通道,一味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拉维尔斯坦》的主人公与前两者不同,拉维尔斯坦积极入世,通过精英教育使自己和学生踏入上流社会同时他也不断自省,强调出犹太文化这一精神遗产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对于当代知识分子而言,在自我剖析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应当同时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探寻自身的价值,既保持自己独特的知识分子属性又不断通过构建与外部的联系加深对世界的理解。此外,对于犹太民族而言,在追寻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也非常关键。本文作者以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和萨特的思想为切入点,创造性地以贝娄早中晚期的三部作品为分析对象,试图为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提供一些现实意义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