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的法律问题研究和法律规制建议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e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房地产公司融资实践中大量存有以下情形:房地产公司出于融资需要向债权人借款,同时,为了保障借款合同的实现,房地产公司在借款合同签订同时,或者借款期限届满前,又与债权人另外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商定若房地产公司到期无法清偿债务,则债权人出借房地产公司的款额将作为购买合同中约定的房屋的买房款,以此担保债权的实现,担保房屋大多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并且双方往往将用于担保借款合同的房屋买卖合同作为正常房屋买卖合同到房地产登记机关办理备案登记手续,该类合同即为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由此导致频繁出现此类纠纷:房地产公司在债务期限届满时无法偿还债务,债权人据该房屋买卖合同请求法院确认其对所涉房屋享有物权并要求房地产公司履行过户手续,而房地产公司则予以否认抗辩,理由是双方并不存在真实的房屋买卖的合意。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目前只有2020年8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四条为该类案件裁判提供了一些规则,但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也欠缺操作性,对审判实践的指导效果不够理想。《民法典》出台以后,并未就该类合同的相关法律问题作出正面回应,但相较于之前的《物权法》《民法通则》等,就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在立法上有一定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法律规定上明确认可了非典型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进一步为市场经济更好更灵活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民法典》在《物权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法律认可的担保物权、担保债权的内涵);二是就“流押条款”“流质条款”效力作了柔性表述,相较于《物权法》的禁止性规定[1],《民法典》第四百零一条和第四百二十八条就“流押条款”“流质条款”做了更加委婉的表述[2],虽然亦未认可“流押条款”“流质条款”的法律效力,但是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类条款的法律禁止性。从理论层面来看,目前对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认识也存在分歧,就该类合同性质主要有五种学说,就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有观点认为无效,有观点认为有效,各执一词。而审判实务中,不同的法院、法官对该类纠纷裁判不一,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延伸到强制执行领域,债权人据房屋买卖合同就所涉房屋的金钱债权执行案件提出案外人异议时,法院的处理方式也不太相同,致使社会导向作用不太理想。正确处理此类案件,不仅与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密切相关,而且影响到法院司法裁判的公信力。本文中,笔者从最高人民法院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相关典型案例着手,聚焦辨析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的法律性质,得出“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应当是新型的非典型担保,其本质属于担保债权,债权人基于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享有的权利属债权请求权”的结论。就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提出“基于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法结伴原则并结合《民法典》关于“流押条款”“流质条款”的最新规定,宜认定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部分有效,债权人可以通过拍卖或变卖房屋来保障债权,能够基于该合同就担保房屋进行受偿,但不能直接获得房屋所有权或者要求债务人履行过户手续。”的观点,由此进一步延伸到矛盾愈发集中的强制执行工作领域中,探讨债权人据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就所涉房屋的金钱债权执行案件提出案外人异议的处理思路,阐明“债权人据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就所涉房屋的金钱债权执行案件提出的案外人异议不能成立,但可在房屋执行过程中申请参与分配,若是合同办理了备案登记手续或者实际占有房屋,可在房屋执行过程中主张优先受偿”的立场。最后,在《民法典》立法框架内就统一裁判尺度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物权确认之诉和案外人异议之诉两个方面提出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的法律规制建议,以期为深陷此类现实谜题的法官探索出一条情理合一的裁判路径,从而统一裁判尺度、提升司法公信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法,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主要阐述本文选题意义与价值、研究背景、思路和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着重就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法律性质、法律效力、债权人凭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提出案外人异议的处理展开相关综述;第二部分从最高人民法院案例看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案件的裁判演变、立法现状和审理困境,分别简述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的立法现状以及当前法律适用与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民间融资环境需要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之间的冲突;第三部分辨析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主要分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法律性质和债权人基于房屋买卖型合同享有的权利本质、法律效力以及债权人据房屋买卖合同就所涉房屋的金钱债权执行案件提出案外人异议的处理四个层次;第四部分回归司法实务,直面审判痛点,在《民法典》框架内提出法律规制建议,分析得出债权人据房屋买卖型担保合同提出物权确认之诉的裁判方案,包括合同效力裁判方案和借款金额与房屋市场价值衡量方案,并分析得出债权人据房屋买卖合同就所涉房屋的金钱债权执行案件提出案外人异议的处理进路,包括案外人执行异议是否成立的处理思路和强制执行所涉金额处理思路。
其他文献
自21世纪以来,上海的老龄化进展正不断加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指出,上海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已经突破了20%,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占比突破35%,达到了人口深度老龄化水平。因此,如何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是民心所向的头等大事之一。作为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自试点以来,在整个上海市范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充分的实践,给予了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成员
2016年10月,浙江省开启了英语高考改革后的第一次英语高考,标志着读后续写题型第一次被正式运用在高考中。近年来,学界对于读后续写的研究兴起,读后续写的促学意义逐渐被研究者及一线教师所认可。然而,实操中,不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成绩处在中下游的学生,大多学生在应对新写作题型时都面临一定的写作困难,并可能引发写作焦虑,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阻碍语言能力的提高。老师们也存在不少教学上的困惑。针对上
知识经济时代是智能化的时代,伴随着技术与知识的不断革新,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要想获得并保持竞争力,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吸收与利用,并不断进行创新与突破。90后员工作为新生力量,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充实丰富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他们正在成长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生力军。然而,90后员工的高离职率却引起了社会关注。2019年4月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发布报告称,截至2019年3月,2018年应届毕业生的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又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改革进程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体系渐进式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改革经历了“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演变,渐渐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的分层体系,走完了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第一步。随着中国加入WTO、利率市场化、新巴塞尔协议的执行、宏观审慎管理体系(MPA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消费国和生产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频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次生环境污染。风险社会下,化学品生产实践仍然暴露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应急管理制度是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这一课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针对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法律制度如何为生产实践提供制度保障,从而减少事故发生、控制损失扩大、避免环境污染成
小微企业不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解决就业和创新技术方面做出许多贡献。同时,其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较难得到满足,为了帮助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我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国内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了小微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但是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措施并未跟上小微信贷业务发展的步伐,这导致了小微信贷不良增加。为了避免类似于2015年小微不良大爆发事件再次发生,国内商
自2014年9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提出以来,引发社会中青年(15-24岁)群体的积极响应。国内教育在线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社会属于史上青年人口规模最高的时期。作为人口大国,青年人口就业创业难渐渐成为我国迫切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帮扶青年创业的问题中,政府职能发挥于顶层设计之中,详细的帮扶举措与对策政府职能不能体现,共青团是党组织的帮手与后援,是和青年密切关联的枢纽,处理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各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也在不断调整,随着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传统的发展思维方式和战略方向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已经成为制约银行业不断发展的约束瓶颈。因本人在TZ农商银行工作,通过学习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所以选择TZ农商银行的发展战略为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TZ农商银行业务经营脱虚向实,助力金融创新提供战略上的参考方向。本文共包括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
在我国较为年轻的资本市场中,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仍是主流,大股东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侵蚀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规范证券行业秩序,我国相继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试图解决大股东掏空问题,如2003年8月28日出台《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2005年6月6日出台《关于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的通知》等。尽管如此,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和
菲利普·拉金(1922-1985)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对英国细致入微的描写著称。国内外学界多从比较研究、英国性等角度对拉金作品进行解读,但鲜有学者关注到拉金诗歌中所体现的身份认同危机,这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一定的空间。本文作者通过仔细阅读拉金生前出版的四本诗歌集及其生前未出版的诗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战后英国社会背景,运用文化地理学、叙事学等理论对拉金诗歌中的“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