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笔者发现学者们在重视停连理论研究的同时,却忽视了停连研究的目的和功能在播音话语交流形式中的运用,并且播音停连研究往往也只停留在经验层面。由于以往研究的缺失使得播音语言的“停连”现象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也使得播音学理论建构和播音实践指导存在缺憾。因此,将“停连”经验层面的解释放在语言学理论的视角下进行量化分析,并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音的表现相整合建立起合适的“停连”模式,由定量而定性对“停连”进行语言学理论的整体关照,才能拓展播音语言研究的理论空间。本文正是从语言学研究的视角出发,对播音语言的停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分别涉及“停连”的功能(概括播音实践以及以往研究中有关“停连”承载的表达功能,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做出解释。);“停连”时间类型(对“停连”现象做量化的分析,找出“停连”在线性语流中的不同时间状况,进一步概括为差别明显的“停连”类型);“停连”模式(将“停连”功能和“停连”时间类型整合起来,建构出播音语言的“停连”模式)。其中“停连”的功能解释确定了“停连”的价值;“停连”的时间类型是“停连”功能实现的语音表现;“停连”模式是功能和语音表现的整体模式,是最终要达成的一种阐释目标。本文具体研究如下:第1章介绍了研究的起源、价值、意义、内容、思路与方法。第2章概括了以往研究,明确停连模式的语言表现功能。第3章对广播电视栏目播音语言停连进行分析。在广播电视栏目中,即使内容相同的词句,采用不同的语气、停连、语速,其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不同栏目类别播音语言停连模式的量化分析,得出广播电视栏目播音语言停连表达的主要模式。第4章对文学体裁播读中播音停连进行分析。文学体裁表现手法的不同,决定语言停连模式的不同。对这些题材(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名家经典播音艺术作品展开停连模式的比较研究,得到文学体裁中播音停连表达模式。第5章对播音语言停连模式进行分析。鉴于播音语言不能依赖于文字稿件的标点符号作为语言表达的停顿与连接,而应对文字稿件进行语句结构分析之后进行的停连,因此本章着重从播音语言的停连位置、停连模式、停连时值三个方面对停连模式的语句结构展开分析并得到若干结论。第6章对播音语言与生活语言停连进行比较分析。播和说,虽然都是人们进行语言沟通,心理活动的反映,但是生活语言相对平实、随意、粗俗;而播音语言则相对优雅、完美。日常生活语言停连模式受人们的说话习惯、语言环境的影响,停连的时值、位置、节奏和语速都会有所变化;有稿播音停连时值较长,能引发听众的联想、激发作品的美感。停连模式不能随意、无控制的拖长停连时值,要经过细心的揣摩不能因停害意。停连位置必须符合语句结构规范,恰到好处的停连才能够体现出稿件的艺术表现力。第7章分析新闻播音语言停连模式的时代特点。新闻播音停连模式同时代、社会、文化、修养、民族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时代附着性。本章对各个时代我国著名播音员主持人的文献、音频、视频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播音语言停连模式进行史论研究,从而对不同时代的播音语言停连模式进行语言实证分析得出不同时代的播音语言停连模式特点。第8章作出理论性总结,概括主要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采用了大量的语图样本、图表数据分析对上述播音停连模式研究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的领域不仅涉及到问题的本身,而且对有一定相关联系的子问题也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结论的得出,即拓宽了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空间,也为播音实践与播音教学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