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关键部位设计方法

来源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因其在可靠性、可维护性及全寿命经济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论文首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构造特点、体外预应力体系以及体外预应力配束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体外预应力结构中两个最关键的结构是转向结构和锚固横梁,同时它们也是构造和受力复杂的区域,需要对其进行细致而准确的分析计算,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和可靠。利用空间网格模型,以常用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箱梁截面为原型,通过箱梁截面尺寸、转向力作用位置、转向结构形状变化以及箱梁纵向高度变化等参数变化,论文对转向结构受力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参数分析。基于参数分析成果,建立了用于转向结构配筋设计的平面框架简化模型。经验证,平面框架计算结果较空间网格模型偏于安全,可以很方便的用于转向结构配筋设计。 对于配置双层转向管道的转向结构,转向管道的布置有错开布置和平行布置两种形式。本文讨论了两种布置方法的优劣以及转向管道间的净距。同样,平面框架也可以用于这种类型转向结构的简化计算。 体外预应力的锚固横梁除了和体内预应力锚固区受力相似的局部承压受力外,还有锚固力作用下横梁的深梁受力特性。因此,锚固横梁的配筋设计包括局部承压配筋设计和横梁内侧受拉钢筋设计。除了拉压杆模型法,也可以直接利用实体分析的应力结果来进行受拉钢筋的设计。假定所截薄片上的横向、竖向最大拉应力在薄片上均匀分布,可以求出薄片横向和竖向的拉力值,然后根据该拉力值进行配筋设计。本文对三种典型的锚固横梁分别用ANSYS应力结果以及拉压杆模型进行了配筋设计,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古代先进的地基基础处理技术,是古建筑能够经历数千年的自然灾害而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对古建筑地下结构的勘测发现,其中的碎砖粘土基础和木桩基础都是典型的周期性
  本文讨论了现有极限抗力分布模式,介绍了一种基于该极限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的弹塑性理论解答和程序GASLFP,并推导了基于这种分布模式的有限差分解统一格式,编制了相应的程
被动的气动控制措施在世界范围大跨度桥梁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最为经济的颤振控制措施。本文以坝陵河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几种典型气动控制措
现代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而是向景观桥梁的方向发展,力图使桥梁建筑在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方面达到统一。异型独塔斜拉桥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独塔斜拉桥而言的,因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工程及自然滑坡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滑坡治理方法的研究也备受关注。预应力锚索框架结构是一种新型的高边坡抗滑支挡
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由于过度开采和使用,正逐渐面临枯竭。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含磷废水,又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所以,研究开发新型废水除磷技术,有效地去除并回收废水中的磷,是解决当下磷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关键。结晶法可以有效的去除和回收废水中的磷,但由于结晶过程复杂,反应条件不易控制,特别是对于低浓度含磷废水的处理,结晶困难,处理效率低下。超声是近来在水处理领域得到
FRP片材具有高强、轻质、不锈蚀等优良特性,是现代混凝土结构中高强钢筋的理想替代品;同时,借助体外预应力技术优势,既可充分发挥FRP片材的高强性能,又可以避开预应力FRP片材
自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er Concrete, RPC)问世以来,其以优良的力学性能吸引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眼球。经过数十年来的深入研究,对于RPC的制备原理、作用机理、静力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和投产运行的同时,国家投巨资的移民迁建和对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预警与监控工程取得了长效推进。但是,至今没有单位进行灾害防治的勘察、设计、施工与管理各环节之间灾变演绎过程及治理效能的技术跟踪的工作,这样在对灾害演变过程薄弱环节的主动调控和对治理后效作用的系统判识的时效性上,显得延迟滞后了。因此,基于灾害链式理论及灾变过程监控演绎等技术嵌合层面,对灾害演变过程跟踪技术进行深入实践的研究,
深基坑施工是一个土体应力释放过程,将导致墙后土体受扰动产生水平位移和竖向不均匀沉降。此沉降将打破基坑邻近建筑物原有的受力平衡体系,使建筑物产生附加内力及变形。本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