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以及书院制度确立的过程中影响深远。为了纪念朱熹,人们创建了紫阳书院。徽州是朱熹的故里所在,朱熹生前也曾回乡讲明学术,传播理学。朱熹死后,理宗淳祜六年(1246),徽州太守韩补在歙县南门建立紫阳书院,是众多紫阳书院建立最早的一个。徽州紫阳书院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徽州地区的其它书院。它是由官方与地方民众联合推动而建成的,其规模较大,建制完备而接近于官学的规模。紫阳书院经过宋明时期的发展,清代中期进入了鼎盛时期。徽州紫阳书院具备祭祀、学术讲会、肄业讲学等功能。祭祀方面,徽州紫阳书院不仅祭祀朱熹,而且更多表现出了理学学派特征,同时,与书院密切关系的学者和官员也成为了书院的主要祭祀对象;讲会方面,徽州紫阳书院经历了起伏的过程,在清代紫阳书院形成了完整的讲会制度,使其成为了徽州的学术中心;讲学方面,徽州紫阳书院讲学的内容上无疑是以朱子的理学为主,但自明中叶也开始讲习八股文,学术与科举并行。在紫阳书院六百多年的历程中,书院先后得到了徽州官员、士人以及商人的支持。清乾隆之前,徽州紫阳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地方官的捐赠以及学田的田租;而乾隆以后,徽商开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紫阳书院主要的经费来源。此外,紫阳书院的经费的管理也逐渐采取了“交商生息”的商业化操作。清末,由于徽商的衰落和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紫阳书院走向了衰落。徽州紫阳书院由于受到朱熹、徽州地方文化和徽商的影响,呈现出与其它书院不同的特色。从紫阳书院的历史来看,它的发展得到了地方官员、民众,尤其是徽商的大力支持,其建制规模在徽州也是首屈一指的。另外,紫阳书院与程朱理学和清代的皖派的兴衰都有密切的关系,长期成为徽州地区的学术和文化中心。对徽州紫阳书院的个案研究正是建立在它的独特性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