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具有无需额外偏置电路、无需目标物体移动、宽光谱响应、可室温工作、功耗低以及良好的性价比等一系列独特优点。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借助于常规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工艺与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热电堆芯片被极大地优化,打开了批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具有无需额外偏置电路、无需目标物体移动、宽光谱响应、可室温工作、功耗低以及良好的性价比等一系列独特优点。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借助于常规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工艺与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技术,热电堆芯片被极大地优化,打开了批量生产的大门。但是,目前热电堆芯片仍然存在超宽光谱范围内红外吸收特性较差,导致器件探测率低、响应时间长、灵敏度差等问题。论文利用数学解析的方式,对热电堆红外探测器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详细分析了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各组成结构及材料对其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基于上述理论计算和分析,设计并制备了具有干涉吸收结构、谐振腔吸收结构以及多孔吸收涂层的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对材料-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和优化,最终器件在超宽光谱范围内红外吸收特性得到显著提高。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针对生命光线对应的8-14μm波段,论文引入了干涉与增透的光学设计理念,设计并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干涉吸收结构的热电堆芯片,其中一种吸收结构由热电偶层(Al)、热电堆钝化层与保护层(Si3N4层与Si O2层)以及增透层(Ge)组成,另一种吸收结构仅由热电偶层(Al)、热电堆钝化层与保护层(Si3N4层与Si O2层)组成。解析计算与模拟仿真结果显示,拥有增透层(Ge)优化的干涉吸收结构在8-14μm波长范围内可以达到约86.47%的平均吸收率,比另外一种参比干涉吸收结构平均吸收率高出约25%。同时,在两种干涉吸收结构热电堆芯片设计过程中,Al层不仅被作为芯片的热电偶材料、互连线以及电极,也被作为吸收结构的反射层,在形成光学干涉增强吸收的同时,也有利于干涉吸收的热量向热电堆热结快速传导。为实现一种探测器能够应用于CO2、CO、N2O和CH4等气体检测以及非接触人体测温等多种领域,要求器件具有超宽的吸收光谱。为此,论文设计了一种具有谐振腔吸收结构的热电堆芯片。所设计的谐振腔吸收结构底层反射金属层采用Al,中间介质层采用空气,顶层吸收层采用Si O2/Ti N/Si3N4三明治膜层,在3-5μm和8-14μm两个波段的平均吸收率分别达到89.56%和93.51%。同时,在谐振腔吸收结构热电堆芯片设计过程中,谐振腔吸收结构底层反射金属层(Al)被设计沉积于热电堆冷结区域,不仅可以充当谐振腔吸收结构的反射金属层,将照射在冷结区域的红外辐射反射,形成谐振腔吸收结构,强化顶层吸收层的红外吸收特性;而且避免了冷结吸收红外辐射,抑制了冷结温度的升高,增大了热结与冷结之间的温度差,进一步提高了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响应率与探测率。论文提出将静电喷涂方法用于红外吸收涂层的制备,具有工艺简单、吸收光谱范围宽、适于批量化生产等优势。搭建了高压静电喷涂装置,制备了由碳纳米颗粒(CNP)、氮化硅(Si3N4)和氮化钛(Ti N)纳米颗粒负载于碳微米颗粒(CMP)的多孔结构宽光谱高效吸收涂层(CMP/CNP-Si3N4-Ti N)。CMP/CNP-Si3N4-Ti N涂层是由CMP堆叠形成多孔骨架,CNP、Si3N4和Ti N纳米颗粒附着在CMP表面,形成大量树枝状结构。得益于CMP、CNP、Si3N4和Ti N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CMP/CNP-Si3N4-Ti N涂层可以对光波形成引导模式,多次散射、反射,阻碍了光波逃离,增大了光波路径长度,增加了涂层与光波接触次数,最终在3-5μm和8-14μm波长范围内平均吸收率分别达到93.8%和92.6%。论文针对非接触人体测温,设计并制备了一款光学特性好、膜系敏感度低、机械性能好且工艺稳定性好的5.5μm长波通滤光片。将上述设计研制的热电堆芯片和滤光片,通过封装工艺制备了热电堆探测器器件。测试结果显示,参比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响应率和归一化探测率约为256.6VW-1和1.47×10~8 cm Hz1/2W-1;Ge增透层优化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响应率和归一化探测率约为302.3 VW-1和1.73×10~8 cm Hz1/2W-1。与参比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相比,Ge增透层优化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响应率与探测率提升了约18%。CMP/CNP-Si3N4-Ti N涂层优化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响应率和归一化探测率约为417.0 VW-1和2.39×10~8 cm Hz1/2W-1。与参比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相比,CMP/CNP-Si3N4-Ti N涂层优化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响应率与探测率提升了约62.5%。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通常以骨髓中浆细胞恶性克隆增生为特征。近年来,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MM患者越来越多,MM溶骨性破坏引起的病理性骨折等骨相关疾病引起了骨科学界的关注。MM骨髓微环境中的成骨-破骨偶联失衡,是MM骨破坏的主要原因。DKK1是一种分泌型蛋白,能与细胞膜上Wnt受体LRP5结合,抑制成骨分化相关的Wnt/β
精确的细胞分裂依赖于纺锤体的精准调控。纺锤体是细胞分裂时由微管特化而成的细胞结构。因此,微管在纺锤体行为中的调控对细胞分裂是极为重要的。众所周知,微管是真核生物内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一个具有高度动态性的、由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纵向依次排列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微管在细胞形态维持、运动、分裂、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等多种细胞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管的动态性及其功能的发挥主要受到微管结合蛋白、微管
背景:构建一个全面的膀胱细胞图谱对于了解良性膀胱疾病和膀胱癌的细胞起源至关重要。以往对膀胱细胞的分类研究多依赖于细胞的形态、位置、电生理学和功能。然而,这些方法可能难以全面地对膀胱细胞进行精确分类。m RNA作为遗传物质的信使,起到翻译和指导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生理功能。利用总RNA测序人们可以了解膀胱组织的平均RNA表达情况,但却无法精确到单个细胞的RNA表达情况。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单细胞RNA测序
骨稳态是由成骨细胞调节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调节的骨吸收之间相互耦联的动态平衡,骨稳态的失衡可导致多种疾病,如石骨症、骨质疏松症、骨溶解等。骨溶解和骨质疏松症是老龄人群中常见的骨代谢失衡相关疾病,其治疗主要围绕着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两个方面进行。负责骨吸收的破骨细胞的形成受两种关键细胞因子M-CSF和RANKL的调控,RANKL与期受体RANK结合后启动一系列下游信号反应,导致单核细胞分化和相互融合
炎症小体是胞浆中的一种大型的、多蛋白的复合体,可对一系列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产生免疫应答。迄今为止,已有多种炎症小体被发现,NLRP3是其中一种生物学功能最复杂但机制阐述较清晰的炎症小体。多种遗传性和获得性炎性疾病与NLRP3炎症小体的异常活化相关,NLRP3炎症小体与疾病间的密切关联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理想潜在药物靶点。药理干预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是
髓鞘是维持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结构。髓鞘可以为轴突提供营养支持与绝缘保护作用,使得神经信号快速有效传递。外界损伤或者自身免疫缺陷会导致脱髓鞘病变。在发生脱髓鞘后,机体对髓鞘的自我修复的过程称之为髓鞘再生。髓鞘再生过程受阻可使神经系统遭到不可逆的损伤。在外周神经系统中,施旺细胞是形成髓鞘的细胞。径向分选(radial sorting)是施旺细胞发生髓鞘化的重要步骤。径向分选异常与外周神经系统髓
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阻滞应用于乳突根治术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阻滞对乳突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拟行乳突根治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P组)和神经阻滞组(N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在麻醉诱导室接受超声引导下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神经阻滞。P组患者在每根神经周围各注入0.
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OS)起源于间叶组织,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之一,好发于青少年。它有复发率高、侵袭性强、早期易转移,尤其是肺转移等特点。骨肉瘤的早期诊断相对较难,治愈率也很低。目前,骨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切除相结合,但效果仍不理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对肿瘤分子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基因靶向治疗等非手术治疗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URG4是一种上调细胞增殖基
组蛋白去甲基酶JMJD2D可特异性去甲基化H3K9me2/3,促进基因表达。而且JMJD2D在诸多生物学过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JMJD2D在结肠炎和结直肠癌(CRC)进展中的功能研究还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期间,肠上皮细胞中的JMJD2D和TNFα的表达都显著增加,同时伴随着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JMJD2D
背景及目的作为人体一个重要且复杂的内分泌器官,肾上腺由两种不同胚胎来源的组织组成:中胚层衍生的、产生皮质类固醇的肾上腺皮质和外胚层衍生的,产生儿茶酚胺的肾上腺髓质。成人的肾上腺皮层由三个在组织学和功能上不同的结构组成:最外层的球状带(zona glomerulosa z G),中间的束状带(zona fasciculata z F)和内层的网状带(zona reticularis z R)。肾上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