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结构与主题——简·奥斯丁的小说反讽艺术探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ish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讽”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从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式反讽”开始,“反讽”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意蕴的术语。反讽的基本特征已稳定下来。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继承了反讽的传统,并自觉地运用到她的小说创作当中。本文将从言语反讽、戏剧性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模式反讽、总体反讽的角度对奥斯丁的小说艺术进行探究,从而展示出简·奥斯丁是如何完成小说创作过程的。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介绍国内外对奥斯丁小说及其小说中的反讽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本论文对奥斯丁小说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对反讽的基本特征进行评介,并提出了反讽的分类。  第三章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对奥斯丁作品的反讽成因进行了探索,指出反讽是女性作家的写作策略,在批判社会的同时,又可以避免社会对自己的攻击。  第四章和第五章简单地介绍了每一类反讽的定义,并且详细分析了每一类反讽在奥斯丁小说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作用。  作者的言语反讽主要用于对扁平人物的嘲讽,他们或势利,或虚荣,或愚蠢,都被作者表现得栩栩如生。言语反讽运用在丰满人物上则显得温和得多,展示了主人公思想成熟的全过程,人物也显得真实可信。  戏剧性反讽也讽刺了小说人物的缺点,有强烈的喜剧效果。戏剧性反讽的一种类型自我暴露式反讽通过人物的言语和行为暴露出自身的荒谬之处。  情境反讽巧妙地融合在小说的结构当中。从《爱玛》中可以总结出十个场景,在这些场景中爱玛的幻想一次次在现实面前受挫,最终她放弃了幻想,实现了心智的成熟。  作者和读者分享事实真相,而幼稚的主人公成为两者共同的嘲讽对象,这是结构反讽的内核。在《爱玛》中,奥斯丁采用了作者在场,爱玛作为叙述视角以及自由间接引语等手段展示了爱玛从自负,好控制人到觉醒的全过程。  模式反讽在《诺桑觉寺》中主要表现为对哥特小说的讽刺,在《傲慢与偏见》中则是对脱离生活实际的言情小说的纠正。  理智与情感的主题贯穿于奥斯丁全部小说的始终。作者对两者的关系持一种矛盾的态度。她作品中固然有对理智的赞美和对情感的贬抑,但是与此同时也流露出理智使人乏味,情感却使人充满生机的矛盾心态。这一总体反讽是时代思潮使然,也是作者的艺术特色,反映出她对时代以及人生意义的看法。  第五章对这篇论文的高度概括,同时指出反讽是简·奥斯丁完成小说人物刻画、结构、主题的媒介。因为简·奥斯丁的小说创作,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更加成熟。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经贸合作也越发密切。在这一过程中,法律文件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随之而来的法律翻译问题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研究了填充量为9个、18个和36个烷烃分子的纳米胶囊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和扩散性质。研究表明:三种纳米胶囊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分别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语言广泛的存在于人类语言中。作为自然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广告语,也必然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而大量存在的模糊语言,一定会给不同语言之
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视野宽广,思想深邃,著作等身。2007年她荣摘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莱辛的早期短篇小说(后合集为两卷本的《非洲故事》)应当算是近现代西方文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