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当代中国现实社会中的诚信伦理状况为出发点,通过对整体中西诚信思想文化的研究分析,得出了当今我国诚信缺失现象的根本原因,并对我国诚信伦理思想的发展进行了一种合理的伦理学预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⑴从我国传统诚信伦理思想研究得出: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是具有很强的理想性,没有将利益关系应用于诚信的范畴。它把诚信仅仅当作发自人本体的道德需求,而没有非伦理因素的参与,同个体之间没有任何功用性的联系,所以表现为一种自我的道德修养。强调道德自律,它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是最高层次的伦理规范,即“天人合一”的诚信伦理思想。但是由于缺乏利益因素的制约,而显得曲高和寡,虚而不实。在道德实践中缺乏普遍性,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所以我们要批判。
⑵从西方诚信伦理思想研究得出:西方诚信伦理思想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注重道德个体的自由与平等,将权利与义务应用于诚信的范畴。它是一种具有外在性、他律性、普遍性的伦理规范,即“契约关系”的诚信伦理思想。它构建的基础主要是权利义务关系,也就是通过公平、正义的原则,来构建一种普适性的诚信伦理规范。但也正是这样的诚信伦理规范使人产生了内心的异化:每个个体在人类以理性构建的他律性、普遍性的诚信伦理规范中更多的感觉到自己是完成诚信规范的工具,或者说是将“诚信”作为达到自己应有的目的的工具。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诚信伦理思想的现代性转型,正是要从中国传统诚信伦理思想向西方现代诚信伦理思想的转型。而西方的这种工具诚信,背离了我们建构诚信的伦理规范的目的,所以,我们也要对其批判。
⑶从中西整合的诚信伦理思想研究得出:诚信伦理规范的构建,是给社会带来一种确定性,给人类更好的生活提供一种规范和原则。这样就会使人们在诚信伦理规范的生活中,不会感到有充当工具的不自由,同时,这也符合了人的本质特征,即理性与情感。也就是在建构诚信伦理思想时,一方面在本体世界中找到诚信伦理思想的本源“诚”,作为人情感本质的信仰;另一方面在生活世界中建构诚信伦理思想的规范“信”,作为人理性本质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具有确定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确定性,让人在社会生活中尽显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