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对胰腺癌恶性表型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p_cryst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胰腺癌是一种难以早期诊断且对现有治疗不敏感的顽固性疾病,是死亡发病比最高的实体肿瘤之一,其以预后极差著称。众所周知,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胰腺癌局部血管侵犯和远处转移均提示预后不良。因此,深入探讨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优化治疗靶点,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功能复杂的酪氨酸激酶,已有较广泛的研究发现FAK在多种类型肿瘤的进展中,尤其在其侵袭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FAK调控胰腺癌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在多种类型肿瘤中FAK通过调控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以及代谢重编程,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但其在胰腺癌中尚未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拟对以上问题做深入研究,以优化胰腺癌治疗靶点,为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提供有效途径。研究目的探索FAK对胰腺癌增殖、迁移、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FAK对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及其对胰腺癌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的影响,研究FAK通过调控胰腺癌代谢重编程,进而对其侵袭转移的影响;探索FAK在胰腺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研究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FAK在胰腺癌细胞系以及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利用FAK瞬时敲减实验初步探索FAK对胰腺癌细胞体外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且检测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通过慢病毒载体转染实验,筛选并建立FAK敲减、过表达以及相应对照组胰腺癌稳转细胞株;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以及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探索FAK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与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探索FAK对胰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验证FAK对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并通过拯救实验探索FAK通过mTOR信号通路对胰腺癌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的影响;利用细胞毒性实验探索FAK对胰腺癌细胞对mTOR抑制剂敏感性的影响;利用转录组测序与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探索FAK调控胰腺癌代谢重编程的具体代谢通路,并检测相关代谢通路上关键酶的表达情况;通过拯救实验探索FAK通过调控相关代谢酶对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探索FAK在组织学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ONCOMINE数据库与基因表达谱数据交互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数据库进行验证,并探索FAK与黏着斑调控蛋白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FAK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以及预后的关系。本研究所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Student’s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及Cox回归检验,P<0.05认为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1.FAK对胰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FAK在大多数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瞬时敲减FAK后发现AsPC-1与PANC-1胰腺癌细胞系体外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较对照组细胞显著下降。上述结果在FAK敲减、过表达以及相应对照组胰腺癌稳转细胞株中得到了验证,即FAK敲减胰腺癌稳转细胞株体外增殖、迁移、侵袭以及体内成瘤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FAK过表达胰腺癌稳转细胞株则相反。2.FAK调控胰腺癌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的分子机制瞬时敲减FAK后发现AKT与mTOR的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出现下调。上述结果在胰腺癌稳转细胞株中得到了验证,即FAK敲减胰腺癌稳转细胞株中AKT、mTOR以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调;而FAK过表达胰腺癌稳转细胞株中上述分子的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而总mTOR的表达水平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FAK抑制剂GSK2256098可以下调胰腺癌细胞中AKT、mTOR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并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划痕愈合。拯救实验发现mTOR抑制剂Rapamycin可以下调p70S6K、S6以及eIF 4EBP1的活化,并且部分逆转FAK对胰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的促进作用。此外,下调FAK可以提高胰腺癌细胞对mTOR抑制剂的敏感性。以上结果表明,FAK可以通过磷酸化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等恶性表型,联合抑制FAK可以提高mTOR抑制剂的疗效。通过对转录组测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后发现,FAK可能对胰腺癌代谢重编程存在影响。随后,通过对FAK敲减、过表达以及相应对照组胰腺癌稳转细胞株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发现,FAK对胰腺癌胆碱代谢存在潜在调控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胆碱代谢关键酶CHKa的表达水平在FAK敲减稳转细胞株中出现下调,而在FAK过表达稳转细胞株中呈上调。敲减CHKa可以部分逆转FAK对胰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的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表明,FAK可以通过上调CHKa的表达水平,促进胰腺癌侵袭转移。此外,FAK与黏着斑调控蛋白TIAM2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3.FAK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FAK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此外,癌组织中FAK的高表达与肿瘤pN分期显著相关。FAK低表达患者较高表达组的预后好,且FAK在7个胰腺癌患者亚组中存在预后价值。此外,FAK高表达是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AK通过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等恶性表型。此外,FAK对胰腺癌胆碱代谢存在调控作用,可以通过上调CHKa的表达水平促进胰腺癌侵袭转移。FAK可以作为胰腺癌患者潜在的预后标志物。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肝纤维化是指肝脏损伤后,损伤部位被瘢痕替代的病理状态。肝纤维化可由多种慢性肝病引发,包括胆汁淤积性肝病,慢性乙肝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酒精性肝炎等。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肝纤维化可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功能,能够在组织受损后重建原始结构和功能而不会造成瘢痕,因此肝脏对各种损伤都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然而当肝脏处于慢性肝病中时,肝再生减弱,肝星型细胞被激活并分泌细胞外
目的:比较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6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3例,脱落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神门、百会、照海、三阴交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头穴取伏象头部、伏脏上焦、伏脏中焦、思维穴等,飞针直刺后行震颤手法。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文版压力知觉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肺癌亚型之一,以肿瘤生长速度快、新生血管多、侵袭转移能力强以及容易耐药复发为特点,患者预后差,五年生存率只有7%左右。深入研究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既是改善小细胞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关键,也是目前小细胞肺癌诊治工作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外泌体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备受研究者关注。外泌体中的微小
背景:长寿特别是与脂代谢平衡调节的双关联基因对维持人体健康状态尤其是促进老年人健康延缓衰老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寿和脂代谢双关联之间的多组学联合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有。因此,开展长寿相关的表型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多维度探索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也可为老年疾病的防治进而实现健康老龄提供新的依据。目的:1、在长寿人群中识别和验证新的长寿特别是与脂代谢平衡调节的双关联基因,并初
第一部分: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与区域淋巴结状态关系的研究研究背景根据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不同,结直肠癌可分为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正常(mismatch repair proficiency,pMMR)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dMMR)两种类型。与pMMR相比,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往往伴有脱氧核糖核酸中(deoxyribonucleic ac
第一部分目的以人体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Scrotal musculocutaneous dartos flap,SMDF)样本、包皮组织、腹股沟皮瓣组织为材料,测量并且对比SMDF的生物力学性质。探究不同组织生物力学的差异,明确形成这一差异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基础,为更好地构建功能性尿道奠定基础。方法收集43例人体组织样本,共包含SMDF组织样本25例,包皮组织样本10例,腹股沟皮瓣组织样本8例。通
目的:研究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01例ITP患儿纳入研究。男150例、女151例,中位年龄8(0.17-17)岁。新诊断 ITP 110 例(36.5%),持续性 ITP 92 例(30.6%),慢性 ITP 99 例(32.9%)。中位随访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是当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给临床治疗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AVD不仅是瓣膜退行性变与钙盐沉积导致的后果,其病变的病理过程还涉及内皮损伤、细胞分化、脂质浸润、慢性炎症、基质重塑、进展性钙化及新生血管形成等复杂变化的主动过程,细胞间的转化及一些基因的变异在其发生发展中也扮演重要
背景:随着对免疫学及肿瘤发病机制的逐步深入探讨,肿瘤免疫治疗已转变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肿瘤疫苗属于免疫治疗的范畴,近年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领域均获得诸多优秀的成果。本研究采用肿瘤细胞裂解物(Tumor cell lysates,TCL)联和佐剂建立肿瘤疫苗,拟探讨其在黑色素瘤中发挥出的潜在免疫激活及抑制肿瘤的作用,并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材料与方法:我们采用超声破碎仪制备B16F10
研究背景咽腔是一段受自身张力及周围组织影响的肌性管腔结构,在呼吸和吞咽过程中承担重要的生理作用。研究认为,颅面部结构发育异常如小颌畸形、下颌骨发育不良、面中部凹陷等均可引起咽腔容积和形态的变化[1,2]。基于此,临床医师在进行颌面外科专科检查时不仅会对患者上呼吸道功能进行评价,同时也关注颅面形态的变化对上呼吸道咽腔形态的影响[3]。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