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rCuO4制备及Ag基电触点材料热挤压工艺模拟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触点作为电器元件的核心部件,是影响开关电器在运行时通断转化能力、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电触点在服役过程中长期处于开、闭的状态,使得对触点的材料性能有很高的要求,诸如良好的导电性、抗熔焊性、耐电磨损性、较低的接触电阻等性能。具有“万能触点”之称的Ag/CdO电接触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被长期使用,但因Cd的毒性而受到欧盟指令的禁止。Ag/SnO2等新型电接触材料的研究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Ag/SnO2材料的接触电阻较高、加工成型困难等阻碍了该材料的继续应用。因此研制性能更加优越的新型电接触材料成为该领域的热点课题,银基导电陶瓷复合材料正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SrCuO4粉体,重点考察了柠檬酸与乙二胺四乙酸的摩尔比、pH值、烧结温度等工艺参数对LaSrCuO4粉体形貌及物相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附带能谱分析的扫描电镜(SEM/EDS)手段对粉体进行了相应的表征。利用DEFORM-3D仿真软件模拟挤压成型过程,主要考察了挤压速度对坯料温度分布、金属流动速度分布、挤压力以及模具温度分布、模具等效应力分布等的影响。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具有介孔状形貌的LaSrCuO4导电陶瓷粉体:(1)800℃烧结得到的粉体团聚现象严重,而900℃及以上温度烧结得到的粉体分散相较好;(2)pH=9时制备的粉体经1000℃烧结后得到片层结构,而pH=9时低于1000℃烧结及pH=8时任意温度烧结得到粉体呈介孔状结构;(3)EDTA的加入能改善晶体的结晶性能,在形核结晶过程中能促进LaSrCuO4相的生长而抑制了La2SrCu2O6相的生长,这可能是片层状结构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二)采用DEFORM-3D软件模拟Ag/LaSrCoO3电接触材料的挤压成型过程,探究了挤压速度对坯料与模具的影响:(1)5mm/s速度挤压,坯料的温度随着挤压的进行持续下降;10mm/s及以上的速度进行挤压,坯料的温度不断提高,最终在一个稳定值上下波动;(2)挤压速度越高,挤压力则越低,而金属流动速度就越快;(3)挤压速度的增加,会使模具变形区的温度升高,等效应力值反而减小。
其他文献
空间网状天线往往具有尺寸较大、柔性较低的特点,因而受到扰动时易产生振动,并且其激发的低频模态非常密集。利用波动理论对结构建模并进行动力学分析,可以避免模态法引起的
本文运用山路引理,Palais-Smale条件,喷泉定理等数学理论研究了高功率超短激光通道模型中出现的一类拟线性薛定谔方程解的存在性问题.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
大型装备制造具有产品尺寸与重量大、工艺复杂、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生产、生产周期长,行车调度易干涉等特点,生产资源和行车资源的利用率成为整个制造过程的瓶颈。为合理调配
TiO2光催化剂(如附着态TiO2,多孔TiO2薄膜,TiO2/Fe3+,TiO2/Fenton等)催化氧化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可减少二次污染等突出特点,因而日益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因实验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研究。近年来纳米材料逐渐被应用于生物传感领域,并获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
本文研究区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研究目的层段为古近系始新统平湖组。根据论文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为指导,在区域地质背
我国的华南地区位于地球赤道异常区北驼峰下方,该区域电离层活动异常活跃,是电离层闪烁和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耗空的高发区。本文利用“子午工程”布设在该地区的深
理解蛋白质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存在的相互作用所行使的功能,是理解生命活动的基础。利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信息构建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建立蛋白质间的功能联系,能够为
不饱和聚酯树脂由于其出众的特性,如合成条件易控制,室温下能快速固化、价格低廉等优点成为了21世纪应用广泛的重要的热固性树脂之一。不饱和聚酯树脂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电
在已有的制备金刚石复合材料方法中存在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低、涂层易产生裂纹、金刚石烧损严重、成本高等问题,本文以45钢作为试验用材,选用不同粒度金刚石颗粒与基质粉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