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风证的形成与脾胃相关的病机以及从脾胃治疗风证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方法:通过文献整理、逻辑分析、系统归纳、分类比较等方法,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研究。 结果:研究表明,脾胃的功能失常可导致风证的形成。试述如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致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易为风邪所袭此为外风也;土虚木壅,致肝气郁滞,郁久则化火伤阴,使筋脉失濡,而内风作矣;脾胃亏虚,则生血不足,肝无所藏,亦可致筋脉失养,血不荣络而虚风内动此血虚生风也;阴血既亏,久必耗伤肝肾之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而致阳亢化风也;中土失职,则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积而生热,痰火郁结生风此痰浊生风也;中土既虚,则气血不足,气虚则行血无力,血虚则流行缓滞,以至瘀血内结,风自内生此瘀血生风也。由是观之虽动风之名各异,然则内伤脾胃于前,风气动之于后,脾虚生风之病机明也。从脾胃论治风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大类,一者,健脾益气,实卫固表,达到抵御或祛除外来邪风的目的,方如玉屏风散、健脾祛风汤、黄芪建中汤等。二者,健脾扶正,滋肾柔肝,达到预防或消除内生风邪的目的,此类方剂如参苓白术汤,健脾汤,镇眩汤。柔肝缓痉汤等。 结论:本项研究充分表明,脾胃功能失常与风证的形成关系密切,从脾胃论治风证,在临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膏粱厚味的过度摄取,脾胃内伤者多见。另外,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压力、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也导致脾胃内伤者日益增多,脾胃虚损已经成为风证的发病的重要因素。因而研究从脾胃论治风证的治则治法具有重要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后世医家治风多详于肝而略于脾。然则,临床实践中从肝论治风证有应亦有不应,探其根源则多有因脾虚而致风动者,每从治脾而愈。虽然从脾胃论不能尽愈风证,却为风证的治疗另辟蹊径。民国医家徐春圃在《古今医统》中有言:“治病不察脾胃肠之虚实,不足为大医也。”或云脾胃安则五脏自安,脾气调和即各脏和矣。现代研究亦表明脾气旺则气机升降有常,气机通而不滞。脾气强则身体健,邪不能伤。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健则卫实表固风不能侵袭。此亦符合内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思想。从脾论治风证为风证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从而使得理论与临床更加紧密的结合,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因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