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妇女在治疗过程中心理特征变化。探讨影响其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从而为不同条件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治疗的妇女中,随机选取250位患者发放问卷,其中202位妇女愿意配合回答SCL-90-R问卷。在这202位患者中,170位愿意在填写SCL-90-R问卷同时,完成NEO-FFI-R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其中SCL-90-R于降调日、取卵日、验孕日重复填写,其余问卷于降调日填写。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
患者在进行IVF-ET治疗过程中,其心理状态逐渐变差。降调日至取卵日,患者的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增加。取卵日至验孕日,患者的抑郁、强迫及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明显增加。降调日至验孕日,患者焦虑、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恐怖因子得分均明显增加。年龄大于等于40岁、家庭年收入小于3万、文化程度小于等于初中、行IVF次数大于等于2次及不孕年限大于等于5年、人格偏向神经质、对经验不易开放、对他人不易产生顺同态度、做事过于严谨或过于马虎以及不常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或经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均为导致总体不良心理状态的危险因素。
结论:
IVF-ET治疗可以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负性影响;而心理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自然因素、人格特质以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