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识别同龄面孔的能力显著高于他龄面孔,这种现象叫做年龄偏差效应(own age bias,OAB)。Kuefner(2008)从整体加工的角度来解释年龄偏差效应,他们认为,相比他龄面孔,人们对同龄面孔的整体加工更强,特征加工更弱。然而,有更强的整体加工并不必然意味着人们依赖于整体性信息识别同龄面孔,整体加工的强弱和识别绩效的高低有可能是伴随发生的。并且,也没有研究考察人们是否对他年龄面孔更依赖特征加工。因此为了检验基于整体加工的年龄偏差效应假设,本研究采用与可变注视位置范式相结合的面孔延迟匹配范式,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注视目标面孔的左眼或右眼,随后呈现4张匹配面孔(外周相同中心相同/外周相同中心不同/外周不同中心相同/外周不同中心不同),根据被试的错误反应类型,判断其对不同年龄的面孔是根据外周还是中心进行加工,进而考察被试依赖整体还是特征信息识别不同年龄的面孔,我们还通过操纵面孔朝向和注视位置来考察注视区域是否会影响面孔的整体加工进而影响年龄偏差效应?实验1中,注视正立面孔的眼睛区域,考察被试对同龄和他龄面孔的识别方式和识别绩效的差异。结果发现,成人被试对同龄面孔的识别绩效显著高于他龄面孔,即存在年龄偏差;相比儿童面孔,被试识别成人面孔时选择“外周相同中心不同”面孔的比例无明显差异,选择“中心相同外周不同”面孔的比例更少。结果提示,年龄偏差可能是由于对他龄面孔的特征加工更强引起的,这部分支持了年龄偏差效应的整体加工假设。实验2中,注视倒置面孔的眼睛区域,考察被试对同龄和他龄面孔的识别方式及识别绩效的差异。结果发现,成人被试对同龄和他龄面孔的识别绩效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年龄偏差消失;无论是选择“外周相同中心不同”还是“中心相同外周不同”面孔的比例上,年龄偏差均消失。结果提示,面孔朝向会通过影响同龄和他龄面孔的加工方式进行影响年龄偏差。实验3中,注视正立面孔的嘴巴区域,考察被试对同龄和他龄面孔的识别方式及识别绩效的差异。结果发现,成人被试对同龄面孔的识别绩效显著高于他龄面孔,即存在年龄偏差;无论是选择“外周相同中心不同”还是“中心相同外周不同”面孔的比例上,年龄偏差均消失。结果提示,注视位置会通过影响同龄和他龄面孔的加工方式进而影响年龄偏差。实验4中,我们使用眼动技术,考察被试对同龄和他龄面孔的识别方式及识别绩效的差异。结果发现,相比他龄面孔,成人被试在识别同龄面孔时落在“外周相同中心相同”面孔上的总注视点个数更多,总注视时间和单个注视点时间更长;相比他龄面孔,成人被试在识别同龄面孔时落在“外周相同中心不同”面孔上的总注视点个数更多,总注视时间和单个注视点时间更长,落在“中心相同外周不同”面孔上的总注视点个数更少,总注视时间和单个注视点时间更短。结果提示我们,年龄偏差效应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个体对同龄面孔的整体加工更强,特征加工更弱引起的。这支持了年龄偏差效应的整体加工假设。综上,本研究的结果(1)支持了年龄偏差效应的基于经验的整体加工假设;(2)支持了基于区域的整体加工理论,注视眼睛区域更有助于面孔的整体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