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回顾性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x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抗血小板药物单药治疗及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未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和107例使用了抗血小板治疗的治疗组及其各亚组患者的住院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入院2周内是否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入院时及入院2周后的NIHSS评分、12个月后随访的mRS评分及死亡等数据,并以入院2周内患者中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作为评价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性的指标,以患者中入院2周后NIHSS评分明显改善的比例、起病12个月后mRS评分归于0-3分档的比例及存活率作为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有效性的指标。统计学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对照组与治疗组及其各亚组间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差异。  结果:分别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抗血小板药物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单药治疗组间、联合治疗组间,各组患者中入院2周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及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入院2周后NIHSS评分明显改善的比例、起病12个月后mRS评分归于0-3分档的比例及存活率方面,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单药治疗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上述方面,单药治疗组间患者比较及联合治疗组间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患者,使用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并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亦可以促进远期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1年死亡率,且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自教学改革全面实施以来,中职教育也在积极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力争寻找一条适合现代人才发展需要的教育道路.其中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学科,确保其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常态.如何强化其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提升,成为中职数学教师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数学函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和保障,扶贫搬迁解构了移民原有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老家”存在,同时又在“新家”的建立过程中重塑了新的生活、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课进入了高校教学课堂,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遵循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疑问作为教
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广大职工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作为企业的创新源头之一,是企业实现提质增效目标的重要方式.运用“三四五”工作法即:形成“三个机制”,突出“四个特性”,
在当前针对学生规范地开展思政教育具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能够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从而实现素质型人才的有效培育.在开展思政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