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X”构式是一种新兴的语言表达方式,本文以三个平面理论、构式理论、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该构式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被+X”构式与常规“被+VP”的比较、“被+X”构式的生成机制和实现机制、语义特征、语用效果和盛行原因等几个方面。首先,我们从“被+X”构式与常规“被+VP”的比较入手,认定“被+X”构式的构式义是事件直接当事人在不知情或者不情愿的情况下遭受了X事件。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阐明了X的词类为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同时指出了“被+X”构式在句子中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被+X”构式所附带的感情色彩是对常规被+VP的保留。其次,我们对“被+X”构式做了较明确的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被+X”构式的生成机制和实现机制、“被+X”构式的语义特征、“被+X”构式具有的主观性。“被+X”构式既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又是人们认知心理概念整合的结果,它的实现是语言经济性原则与明晰性原则相抗衡的结果,最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战胜了语言明晰性原则。“被+X”构式的产生是对现实社会事件的反映,社会事件的矛盾性决定了“被+X”这一语言表达方式的矛盾性,因此,在语义特征上“被+X”构式是可控与不可控、施事与受事的矛盾统一体。这一凝聚的矛盾统一体反映的正是社会民众对事件直接当事人的同情。第三、我们从语用角度对“被+X”构式进行了分析。“被+X”构式形式短但传达出来的却是丰富、深刻的内容,凸显了X事件的不可抗拒性和事件直接当事人的无奈。第四,我们探讨了“被+X”构式盛行的原因。社会问题的增多、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的类推机制和人们的求新与趋同心理都是促成“被+X”构式盛行的原因。语言的功能是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当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在特定的语境中收到了较好的语用效果时,即使它的组合违反了固有的语言规则,它也是规范的。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被+X”构式会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