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这一具体的人物形象从最初的纪实形象衍生出诸多虚构形象,从摄影师的镜头又走入了艺术家们的画板,木刻,雕塑,以及像章等介质中;其所出现的位置也从家中的墙壁,屋内的摆设,车内的挂饰,身上的T恤辗转到我们每天都要见面的人民币的票面上;在每年有关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日,电视电影的荧幕里也总少不了他的身影。针对毛泽东形象的研究,以美术界的成果居多,从毛泽东的照片、绘画、雕塑、像章、邮票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涉猎,而传媒界又以毛的影视作品做分析对比的个案研究较为常见。虽切入点不尽相同,但目的终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揭示其与政治、经济、文化间的关联,虽然国家意识形态是不可忽略的存在,但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消费社会,笔者认为应当更多地着眼于从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宏观环境,以及受众心理的微观角度来分析,毛泽东的形象是如何从一个政治宣传“工具”演变为消费符号的对象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思想观念的改变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经历进行了纵向梳理,再以它在影像中被塑造与呈现的具体过程做横切面的观察,从而对造成毛泽东形象及其意涵嬗变的原因作相应的分析。研究发现毛泽东形象一系列的演变过程都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对人民的灌注,它始终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俯瞰人民的选择,而人民的选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开始试着摆脱它至高无上的权力约束,时至今日,毛泽东这一姓名称谓,其涵义表征早已超越了所指代的真实人物,成为裹挟了多重构成要素,且映射出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现代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