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研究洛阳古代都城水系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文献,还原历代都城城市空间、河流水系的基本面貌及变迁过程,对古洛阳都城生态理水思想进行梳理。探讨城市空间、水体与绿地之间的互动关系,辨识出古洛阳对雨洪资源有机调控的生态智慧:开挖人工沟渠引水入城使得城内溪流纵横,提升了水系连接度,形成涝能排、旱能补的完善水网;城市尺度与城市水域面积呈正相关,坑塘、湖池随都城发展扩大而增多,并与河渠良好衔接,使雨水就近接纳,增强了河网的调蓄能力;蓝绿交融,相得益彰,园林造景注重从河渠引活水,公共绿地也有沟渠相伴,在利用水资源丰富景观的同时,也了承担对雨水的调蓄与分流作用。并认为这种“家家流水、户户园林”的生态智慧是控制洪涝灾害、提高雨水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对如今的雨洪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古今排水方式的演变,认为当代城市存在过分依赖管道排水、城市面积增大但水域面积减少、河网破碎水系连接度下降等问题导致自然水文循环破坏,城市内涝频发。受古洛阳生态理水智慧的启发,认为解决雨洪问题须从流域角度统筹规划,提出在流域引导下的当代雨洪资源管理对策:增加水域面积、提升水系连接度,恢复被占水道并适当增加导流水道,打通城市毛细血管,构建生态河网,增强水系调蓄能力;以小流域为单元,与城市地块、社区及街区尺度匹配,划分排水组团进行分区管理,恢复流域完整性;发挥城市绿地尤其是附属绿地作用,借助街区制的开放使住宅、单位附属绿地利用园林理水手法进一步增强水系连接度,并通过水系串联形成绿网参与到雨洪调蓄的任务中,辅助水系控制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将城市水系与道路、管网、绿地有机融合,形成以河流为自然生态骨架、以道路与管网为城市空间骨架、以绿地为肌肉附着的生态网络,提升水系的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构建适用于当代高密度人居环境的“家家流水,户户园林”近自然汇水体系。从自然流域过程与城市空间结构上解决城市雨洪问题。以洛阳为例进行应用研究,探索当代雨洪资源管理的规划模式。分析洛阳当前水系、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GIS技术平台模拟流域引导下的河网构建,并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对洛阳进行水系梳理与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城市地块划分中心城区排水组团,并对其中一组团进行划蓝、绿、灰的交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