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问世,给传统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相对于以“对等”为取向的传统翻译研究,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更倾向于以文本的“目的”为取向进行翻译研究。目的论以翻译的目的为决定因素,从而指导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选择,进一步完成翻译活动,实现文本在译语语境中的既定目的和功能。
《论语》一书堪称儒家经典著述中的奇葩,古往今来,许多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曾尝试将其译成英文。而在这些学者和翻译家对《论语》英译的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不尽相同。前人对《论语》的研究主要归于三类,即译本研究,译者研究和关键词研究。对译本用途和翻译意图的研究比较缺乏,而对于辜鸿铭英译本和刘殿爵英译本的研究就更少了。基于此,本文旨在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视角下,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和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并尝试对这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比较。
本文主要应用了四种研究方法,即分析、对比、演绎和例证。通过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在《论语》的英译中,辜鸿铭主要采取了归化翻译策略,而刘殿爵则主要采取了异化翻译策略。两位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分歧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的。无论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只要译文能够在译语语境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完成预期的功能,就称得上是一部满意的作品。同时译语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作品的不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