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肝癌是世界发病率排名第五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病程短,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临床上,大多数肝癌患者在肝癌发生前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肝硬化时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门脉压力增高,进而导致局部、全身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以及相关脏器的功能紊乱[2]。脾功能亢进是一种以脾脏增大、血细胞过度消耗为特点的综合征,常继发于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症。对于脾功能亢进的研究相对滞后,进展不大。当下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处理病理的脾脏,亦即保脾还是切脾的问题。研究认为,切除病变的脾脏可以促进肝脏再生,减缓肝硬化的进展,进而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相关前瞻研究来支持这一观点。本研究第一、第二部分拟通过对脾功能亢进条件下的大鼠诱癌过程中进行脾脏切除术,观察诱癌后肝脏大体和病理结果,来探讨脾功能亢进对肝癌发生情况的影响,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肝癌的发生和性别因素显著相关,据统计,肝癌发病的男女比例在3:1到5:1之间[3],而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中男女发病率差异更为显著[3,4]。有研究将这种差异的原因直指性激素,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发生的性激素背景也有一定的共识,目前关于性激素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但对于肝癌发生的相关研究尚且缺乏。结合对第一、第二部分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脾功能亢进时切脾在雄性大鼠中肝癌发生显著降低,而在雌性大鼠中切脾组的肝癌发生率变化不大。我们认为脾脏切除同激素的水平在肝癌的发生中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本研究第三部分通过外科手段对雄性大鼠进行不完全去势,之后同各对照组行同样诱癌方案,观察诱癌后肝脏的大体和病理变化,来探讨性别因素同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首先对实验大鼠行本组前期建立的脾亢造模手术[5],即门静脉缩窄术联合脾静脉结扎术,去势组同时行双侧睾丸切除术。造模成功后,同对照组一起,运用化学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的方法诱导大鼠发生肝癌,观察脾功能亢进大鼠和去势大鼠在诱癌过程中的肝癌发生情况,将其肝癌发生率以及肝纤维化程度与单纯诱癌组进行比较,并观察脾功能亢进过程中不同时期切除脾脏是否对肝纤维化的进展以及肝癌的发生产生影响。结果:1.脾亢组大鼠肝纤维化情况和成瘤率均比对照组差(P<0.05),雄性4周切脾组大鼠在脾脏切除后,外周血指标明显高于脾亢组,最终成癌率亦显著低于脾亢组(P<0.05)。而雌性4周切脾组大鼠,最终成癌率较脾亢组无统计学差异。2.雄性9周切脾组大鼠在脾脏切除术后,外周血指标较脾亢组亦有所增加,但最终成瘤率较脾亢组无统计学差异。3.去势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成瘤率较脾亢组有显著差异(P<0.05)。同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同雌性脾亢组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雄性大鼠,在脾功能亢进的过程中,适时的切除功能亢进的脾脏,对肝纤维化的发展乃至肝癌的发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雌性大鼠,切除亢进的脾脏,对肝脏的保护作用不明显。2.雄性大鼠,在脾亢的条件下,相较于早期脾切除,晚期切除亢进的脾脏,对于肝脏的保护作用意义不大。3.雄性脾亢大鼠去势后,雄性大鼠的肝脏纤维化的发展和肝癌发生率亦得到减缓,接近雌性脾亢大鼠肝病发生的情况。说明雄激素可能对肝病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