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进口贸易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敏感的议题,其产生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核心的因素。经济发展既会改变一国粮食需求数量和结构,也会改变其国内供给能力,因而对粮食进口贸易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探明经济发展对粮食进口贸易影响的一般规律对于制定正确的粮食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进口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国不断深化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努力。实施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和对外粮食援助正是这一努力的重要体现,它们也是影响粮食贸易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基于此,本文首先揭示世界粮食进口贸易的决定因素,基于国际经验探讨中国粮食进口的演变路径;探明稳定世界粮食市场的思路;剖析中国粮食进口市场格局的特征及趋势;最后厘清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和对外粮食援助与粮食贸易关系并明确优化策略。主要内容和结果包括六个方面:(1)利用大量跨国历史数据检验了粮食进口贸易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粮食进口的影响具有“倒N型”曲线规律,即粮食进口在经济发展早期趋于下降,随后随经济增长而攀升,进入高收入阶段后再次降低;耕地越丰裕的国家越早跨越转折点。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库存水平也有助于降低粮食进口。(2)基于国际经验视角探讨了中国粮食进口的演变路径。经济发展是影响中国粮食进口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已进入“倒N型”曲线的上行区间,未来一段时间里粮食进口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持续攀升。不过,由于粮食需求具有趋于饱和的长期趋势,而粮食增产则可通过持久的技术进步实现。只要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粮食进口依赖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善。(3)剖析了世界粮食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结果表明,石油价格波动对粮价稳定性具有负向影响,库存水平对粮价稳定性具有正向影响。由于石油价格向粮价传导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影响生物能源需求,建立生物能源发展的多边约束机制十分必要。库存水平增加有助于平抑粮价波动,国际社会应共同致力于构建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粮食储备体系。(4)实证测算了中国粮食进口需求的支出和价格弹性。基于区分来源的AIDS模型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主要进口国从扩张的中国粮食进口需求中受益不同,其中小麦和稻米进口市场份额呈现出向第一大来源国(分别是澳大利亚和越南)集中的趋势。(5)实施境外农业资源开发有助于稳定粮食进口,开展援助并构建相应的监督机制是中国加快推进境外农业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开发能增强东道国粮食自给能力,改善世界粮食供给形势,也能提高母国海外粮源供给的自主性和稳定性。对东道国进行援助有助于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合理的监督机制有助于解决东道国利益诉求和避免冲突。(6)粮食援助存在干扰粮食贸易秩序的风险,构建有效的需求评估和监督机制能避免中国粮援产生此类风险。不针对饥饿国家和群体的粮援会抑制贸易和生产。WTO尚未能制定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粮援纪律,但中国应在WTO框架下建立粮援需求评估和监督机制,最小化粮援对贸易的不利影响,同时确保余粮资源真正在缓解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