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群是指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禽类各种可传播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病理变化并导致鸡群生产性能下降和免疫抑制。禽白血病可分为内源性禽白血病(ALV-E)和外源性禽白血病。根据病毒的基因组结构、染宿主的范围、血清中和及干扰实验,外源性禽白血病被划分为5个亚型:A、B、C、D和J。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亚型主要是A、J亚型,J亚型禽白血病是在20世纪出现的,随后在全世界流行、爆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在国内有关禽白血病流行病学的报道已经很多了,但主要集中在家禽上,关于野生鸟类感染禽白血病的报道较少。禽白血病病毒的自然宿主较少,其中鸡为该病的主要自然宿主。为了解野生鸟类和活禽市场中禽类感染禽白血病的情况及不同动物之间感染情况的差异性,本研究选取东亚-澳大利亚野生鸟类迁徙路线上的江苏盐城湿地及盐城地区周边活禽市场作为研究基地,探究江苏省盐城地区野生鸟类与活禽市场中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5~2016年在我国江苏盐城地区(野鸟保护区、田间、野鸟救助站)进行了两次野生鸟类的新鲜粪便样品的采集、从市区及周边的活禽交易市场采集新鲜家禽粪便样品或家禽屠宰区污水、案板等地的棉拭子(环境样品)以及从当地的家禽养殖场采集鸡鸭鹅的新鲜粪便样品,共采集样品2427份,其中,1091份市场活禽粪便样品,1336份野生鸟类粪便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J亚型禽白血病的分子病原学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提取粪便样品RNA,反转录后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ALV-J,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品,进行RT-PCR扩增其gp85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和基因序列分析。取RT-PCR检测结果为阳性及部分阴性粪便样品上清,分别接种到9日龄SPF鸡胚及CEF上,进行病毒增殖。CEF连续传代3次,培养10d后收获细胞及细胞上清;尿囊腔接种鸡胚,传代3次,收获鸡胚内脏及尿囊液。提取细胞及鸡胚内脏DNA,进行普通PCR检测;取细胞上清进行ELISA,检测P27抗原。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1091份活禽市场粪便样品中,阳性样品22份,阳性率为2.02%;1336份野生鸟类粪便样品中有阳性样品3份,阳性率为0.22%。荧光定量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中,RT-PCR检测结果显示,活禽中检测到3个阳性样品,野生鸟类中未检测到阳性样品。通过克隆测序得到3个长度为924bp的活禽市场样品(当地土鸡)的ALV-J gp85基因片段,3个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3.7%~94.7%之间,与13个国内外ALV参考毒株同源性在87.7%~95.7%之间。普通PCR检测结果显示,活禽市场中禽类扩增出的3个ALV-J阳性样品均为荧光定量PCR及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经克隆测序得到2个基因序列,2个阳性样品的同源性为98.3%,与国际参考株HPRS-103的同源性为97.8%、98.1%。细胞上清通过ELISA未检测到阳性结果。本调查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ALV-J,对病毒的检出率较普通PCR扩增高,并且普通PCR扩增的结果可以表明其检测结果准确度较高。本研究调查2016年江苏省盐城地区活禽市场与野生鸟类中ALV-J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活禽市场禽类中存在ALV-J的感染,而野生鸟类中多次复检未检测到ALV-J的感染,但并不排除野生鸟类中不存在ALV-J的感染。探究了沿东亚-澳大利亚野生鸟类迁徙路线ALV-J的流行情况,为ALV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监测数据,给江苏盐城地区ALV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