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工肉蛋白质对小鼠结肠稳态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3e45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蛋白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还可能带来其他生理方面的影响。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不同加工肉制品中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这些肉制品的蛋白质进入小鼠体内后,消化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肠道微生物、肠脑轴信号分子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变化是否影响肠道稳态和免疫系统,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肠道稳态的变化还鲜有研究报道。因此,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加工肉蛋白质的持续摄入对正常小鼠和获得性免疫缺陷小鼠结肠稳态的影响,探究膳食、宿主及肠道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以期揭示加工肉蛋白质对结肠健康的影响机制,为肉类摄入、免疫力和肠道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认识,为正确指导正常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选择蛋白来源和烹饪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加工肉蛋白质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生理生化及肠道稳态的影响研究以Rag1Rag1-/-免疫缺陷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饲喂含有20%酪蛋白、水煮肉或干腌肉蛋白的日粮三个月。分析肉制品蛋白膳食对小鼠生长指标(体重、采食量、脂肪沉积率等)、血液生化指标(血清LPS、SOD等)、结肠稳态指标(粘膜厚度、杯状细胞数量、Muc2及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水煮肉蛋白和干腌肉蛋白的摄入增加了小鼠日膳食摄入量、体重和脂肪沉积率,并且血清LPS的含量升高,SOD的含量降低,结肠组织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升高。但是从HE染色和AB-PAS的染色结果来看,没有显著的病理变化,且杯状细胞数量和Muc2表达量在各膳食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肉蛋白的促生长作用优于酪蛋白,但是会有结肠组织低度炎症水平和肠道壁渗透性增加的风险,同时降低系统的抗氧化能力。但在正常的膳食推荐摄入量下,结肠部位尚不能观察到明显的病理变化。2.加工肉蛋白质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为了探究加工肉蛋白质的持续摄入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提取各膳食组小鼠结肠内容物DNA,进行16s rRNA基因的V4可变区域PCR扩增。经过文库构建和测序,以及后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得到肠道微生物的构成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加工肉蛋白质的持续摄入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显著,尤其是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的Rag1Rag1-/-小鼠中差异更显著。①α和β多样性:肉蛋白膳食(CPP和DPP)的摄入可以增加两种基因型小鼠的群落丰富度(P<0.05)。且相对于野生型小鼠(P>0.05),Rag1Rag1-/-小鼠的群落多样性更高(P<0.05)。免疫缺陷的影响放大了各膳食组间的群落结构组成差异。②肠道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野生型小鼠中有显著差异(P<0.05),且野生型干腌肉蛋白组显著高于酪蛋白组和水煮肉蛋白组。在Rag1Rag1-/-小鼠中,肉蛋白的摄入降低了放线菌门的丰度,增加了疣微菌门的丰度。在属水平上,饲喂膳食肉蛋白之后,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1和Blautia的相对丰度降低(P<0.05)。在野生型小鼠中,肉蛋白摄入使得Ruminococcaceae UCG-014的相对丰度升高。在Rag1Rag1-/-鼠中肉蛋白摄入还使得Rikenellaceae RC9 gut group(P<0.01)、Alistipes(P<0.001)和Bifidobacterium(P<0.05)的丰度降低,而 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的丰度增加。其中水煮肉蛋白组的特征菌属是Ruminococcaceae uncultured和Ruminiclostridium。干腌肉蛋白组的特征菌属是Muribaculaceae norank、Dubosiella和Akkermansia。OTU水平上,野生型小鼠共有96个OTUs在膳食组间有显著差异,Rag1Rag1-/-鼠则有110个。加工肉蛋白的摄入降低了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OTU5)、Alistipes(OTU7)和Blautia(OTU19、OTU110、OTU112)相关物种的丰度,而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相关的物种的丰度升高。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的情况下,干腌肉蛋白的摄入还显著增加了Akkermansia(OTU16)的丰度。综上,加工肉蛋白的持续摄入会降低肠道有益菌的丰度,增加瘤胃球菌相关物种的丰度。尤其是在免疫缺陷的条件下,肠道微生物对膳食的响应更加敏感,其中Akkermansia的丰度受肉蛋白的影响而增加。因此,膳食蛋白的来源及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稳态的维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加工肉蛋白质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结肠转录组及微生态互作机制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免疫状态下小鼠肠道如何响应不同蛋白膳食摄入所造成的肠内环境的变化(膳食消化产物、肠道微生物等),对结肠组织进行了二代转录组测序,分析宿主基因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获得性免疫缺陷鼠的结肠组织各膳食组间的差异基因的数量远高于野生型小鼠。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加工肉蛋白质的摄入影响了过渡金属离子稳态相关功能,同时还影响到信号转导和代谢相关的生物进程。其中矿物质吸收和脂代谢相关的通路被显著调节。Rag1Rag1-/-小鼠中,加工肉蛋白质的持续摄入还显著影响到免疫、缝隙及粘附连接相关的通路。结合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和相关研究报道进行基因功能模块分析,可知加工肉蛋白质影响的大部分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脂质代谢、氧化应激、黏蛋白糖基化、炎症、抗原加工与呈递、细胞循环和增殖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功能。且这些基因大都在Rag1Rag1-/-小鼠的干腌肉蛋白组(RDPP组)中显著性差异表达。其中的关键基因如Homx1、Ppara和Pparg在肉制品蛋白膳食组表达量较高。肠道微生物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表明,梭菌目(Clostridiales)和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中的微生物物种在调节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炎症、黏蛋白糖基化、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中起重要作用,且同一科水平下的不同菌株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调节功能。综上分析,加工肉蛋白质的摄入对获得性免疫缺陷小鼠的影响较正常鼠大,其诱导了结肠氧化应激、低度炎症,激活先天免疫功能,促进结肠细胞循环和迁移相关的基因表达。这些变化可能与Blautia及Alistipes丰度的降低和Ruminococcaceae丰度的升高有关。
其他文献
哺乳动物睾丸发育及精子形成是雄性重要的生命活动,起到物种延续的作用。在睾丸发育过程中,大量生殖相关基因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睾丸正常发育和各个阶段精子正常分化。湖羊作为我国著名绵羊品种,以其繁殖力高及耐高温等优良特点被广泛养殖。Nanos3是生殖细胞正常发育的重要调控者。研究证明,当Nanos3基因敲除后,雌性和雄性小鼠生殖器官均无法形成正常生殖细胞,对于抑制生殖细胞发生凋亡具有重要作用。睾丸间质细胞主
蜘蛛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起源自古生代前泥盆纪,目前是陆地上多样性最丰富的捕食者类群之一。蜘蛛的抗逆能力很强,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不断进化,这得益于蜘蛛毒素强大的抗菌和抗病毒能力。和许多有毒动物如海洋锥螺、蝎子和蛇一样,蜘蛛毒液是针对多种受体的极其复杂的毒素混合物,富含盐、核苷酸、多胺、多肽、游离氨基酸、神经递质、蛋白质和酶等。随着越来越多的蜘蛛毒液成分被发掘,人们认识到蜘蛛毒液是药理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引起的一种猪的以呕吐、腹泻和严重脱水为主要症状的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对猪最为易感,可引起两周龄以内的仔猪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对世界各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TGEV的入胞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在本研究
学位
本文以紫薇品种‘堇薇’(L.indica‘Jinwei’)、‘彩霞满天,(L.indica‘CaixiaMantian’)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紫薇长短雄蕊新鲜花粉活力测定方法及不同贮藏温度下花粉活力动态变化研究。以‘天鹅绒紫薇,(L.indica ’Whit Ⅲ’)为母本,以‘堇薇’、‘紫锦’(L.indica‘Zijin’)和‘粉蝴蝶’(L.indica‘FenHudie’)为父本进行了杂交亲和性
学位
在农业生产上,番茄青枯病的爆发会导致植株大面积萎焉死亡,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青枯菌具有生理小种复杂、寄主植物种类多、存活和传播能力强等特征,从而导致化学药剂、抗病品种选育、嫁接与轮作等防治措施效果不理想。一般情况下,青枯菌在侵染寄主植物根系前会在根际大量定殖,根际代谢物以及微生物与青枯菌的互作会影响其能否成功在根际定殖,然而对番茄根际代谢物以及微生物抵御青枯菌入侵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本文以番茄根际
作为泛素依赖性蛋白酶体降解途径(UPP)的成员,UCHL1参与泛素依赖性蛋白分解代谢过程和蛋白去泛素化,具有半胱氨酸型内肽酶和硫醇依赖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活性,在体内多种生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比如成人的步行行为、线粒体的轴突运输、饮食行为、肌肉纤维发育和泛素依赖性蛋白分解代谢过程等。但是,其功能在鹅的生长性能中尚不清楚。本研究首次在扬州鹅中获得了 UCHL1基因长度为675 bp的全长编码序列。根据
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是小麦生产上面临的严峻问题,前期研究已经证实,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孢菌(Fusarium mgraminearum)β2-微管蛋白发生单个氨基酸突变会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但是植物病原真菌微管蛋白点突变引起抗药性的机制研究一直因为微管蛋白的表达、纯化技术障碍而停滞不前。纯化出微管蛋白是解决抗药性机制的前提条件,但由于直接对微管蛋白进行纯化目前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微管蛋白的互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感染猪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死亡率高,病程短,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产业,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学意义。ASFV的宿主有家猪,野猪和软蜱(钝缘蜱属),是DNA病毒家族唯一一种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目前ASF尚无有效的疫苗,防控措施以加强检疫检测、严防病毒侵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