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学生就业难状况日渐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今天,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保障两者间的关系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本文即是从择业大学生的主观角度出发,对择业大学生社会保障意识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山东大学12位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个案进行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获取个案研究资料,并对所有个案资料进行类属分析。根据社会保障意识的逻辑结构,本文从择业大学生对社会保障的认知活动、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意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社会保障预期的内在原因三个方面对择业大学生的社会保障意识进行了描述解释。择业大学生对社会保障的认知活动从受访人对于社会保障的内涵、项目作用、责任主体三个方面的认知得到体现,他们对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的认知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其中个人经历、特殊处境等背景及某些客观条件都影响了受访人社会保障认知的形成,并且硕士受访人相对于本科受访人对于社会保障的认知更为多角度、更为深入,更为条理化。受访人在择业过程中对社会保障待遇的需求是建立在他们对于社会保障的认知基础上的,并体现在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社会保障待遇的不同态度上。而受访人在工资预期下与时间预期下对社会保障待遇的抉择临界点则体现了他们的社会保障需求意识受到某些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譬如就业机构普遍缺乏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待遇制度,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女性就业压力,专业、学历原因所限定的社会保障待遇选择权等。因而,硕士受访人在择业过程中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意识较之本科受访人的更为强烈,而女性受访人则更容易迫于女性就业压力放弃对社会保障待遇的需求。受访人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社会保障预期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受访人对于社会保障的个人生活保障作用的预期与社会地位标志作用的预期。受访人认为社会保障能够保障他们的个人生活需求,稳定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提高他们的投资消费水平,并更有受访人认为社会保障是城市人、大学生毕业生的社会地位标志,能够为受访人带来社会地位与职业地位的优越感。受访人对于社会保障的不同作用预期造成了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对社会保障待遇不同方式的需求。通过对择业大学生社会保障意识三个方面的描述解释,本文为择业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意识进行了初步的多维架构,开拓了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