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冠修复时高频电刀排龈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评估牙周组织位置的改变,特别是生物学宽度的改变。材料和方法选择牙周健康但因修复需要在邻间区行高频电刀排龈或切龈的11颗患牙。以患牙邻间区切龈的位点A和邻牙紧邻切龈部位的邻间区位点B为实验位点,采用自身对照,分别在切龈术前,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这3个时间点进行检查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游离龈边缘位置,龈沟底的位置和探诊深度,骨水平。结果1、菌斑、牙龈指数、探诊深度、骨水平:A、B位点在切龈手术当日与切龈术后3个月菌斑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游离龈边缘的位置:B位点切龈术后位置比切龈前及手术三个月后有所下降,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3、龈沟底的位置:A位点手术前的龈沟底位置高于手术后即刻及手术后3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即刻龈沟底位置低于手术后3个月,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B位点龈沟底在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4、生物学宽度:龈沟底的位置及骨水平提示A位点生物学宽度略有减小,B位点生物学宽度保持恒定。结论行高频电刀切龈术后3个月后:1、当切龈仅限于游离龈,牙周健康状况良好,未见附着丧失,未见牙槽骨吸收,提示生物学宽度保持恒定。2、当切龈累及到小范围的结合龈,牙周健康状况良好,有轻微的附着丧失,未见牙槽骨吸收,提示生物学宽度略有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