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修复时应用高频电刀对牙周影响的初探

来源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部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_bao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冠修复时高频电刀排龈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评估牙周组织位置的改变,特别是生物学宽度的改变。材料和方法选择牙周健康但因修复需要在邻间区行高频电刀排龈或切龈的11颗患牙。以患牙邻间区切龈的位点A和邻牙紧邻切龈部位的邻间区位点B为实验位点,采用自身对照,分别在切龈术前,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这3个时间点进行检查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游离龈边缘位置,龈沟底的位置和探诊深度,骨水平。结果1、菌斑、牙龈指数、探诊深度、骨水平:A、B位点在切龈手术当日与切龈术后3个月菌斑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游离龈边缘的位置:B位点切龈术后位置比切龈前及手术三个月后有所下降,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3、龈沟底的位置:A位点手术前的龈沟底位置高于手术后即刻及手术后3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即刻龈沟底位置低于手术后3个月,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B位点龈沟底在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4、生物学宽度:龈沟底的位置及骨水平提示A位点生物学宽度略有减小,B位点生物学宽度保持恒定。结论行高频电刀切龈术后3个月后:1、当切龈仅限于游离龈,牙周健康状况良好,未见附着丧失,未见牙槽骨吸收,提示生物学宽度保持恒定。2、当切龈累及到小范围的结合龈,牙周健康状况良好,有轻微的附着丧失,未见牙槽骨吸收,提示生物学宽度略有减小。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拆除钛板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2015年40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术后拆板患者相关资料,对
目的:了解在不同载荷条件下,颌面骨的应力分布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其本身的生物力学行为特征、骨折可能的发生机制及坚强内固定的理论基础,为颌面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
Angle在1860年首次提出利用扩大腭中缝进行上颌扩展来解决牙弓横向发育不足、牙弓狭窄、牙列拥挤、后牙反合等错合畸形问题,至今,上颌扩弓技术已经在临床应用了一个多世纪并发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是新生儿颌面部的主要先天性畸形,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多基因遗传病其病因仍未完全明确。唇腭裂将直接影响患儿的进食、吞咽、语音及呼吸功能,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