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动态增强高分辨率磁共振量化的动脉瘤壁渗出性在预警颅内囊性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临床应用背景和目的:临床上寻求个体化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客观指标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几年,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量化的的渗出性模型开始被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然而尚缺乏有关动脉瘤壁渗出性在预警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动脉瘤壁渗出性跟已经公认的临床/影像学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继而研究动脉瘤壁渗出性在预测动脉瘤破裂中的作用。方法: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获取后,3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DCE-MRI检查。动脉瘤壁渗出性指标值被计算出并与已经公认的影像学指标(动脉瘤大小、动脉瘤壁增强、动脉瘤位置、多发、子瘤等)以及病人临床指标(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作对比。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我们将先前计算的在随访过程中破裂和未破裂患者中进行对比,并对存活的患者进行间隔6个月的DCE-MRI随访。结果:3个患者因为图像被海绵窦信号污染而排除在分析之外。剩余的29例患者(53.9±13.5岁,16 to 74岁,22个女性)DCE-MRI结果显示,动脉瘤壁渗出性比正常血管壁高(0.0428±0.0380min-1 vs 0.0033±0.0017min-1,P<0.001)。除此之外,与动脉瘤大小微弱相关(R2=0.24,P<0.01)。动脉瘤壁渗出性与瘤壁增强之间的关系方面,动脉瘤壁增强的患者(n=19)渗出性高于动脉瘤未增强患者(n=10)(P=0.036)。对于9例保守治疗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了破裂出血并且死亡。2例破裂患者之前的渗出性数值高于7例未破裂患者(P<0.01)。4例患者DCE-MRI随访结果显示,1例患者出现了渗出性的增高,另外3例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dce-mri在量化颅内动脉瘤壁渗出性方面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研究发现动脉瘤壁的渗出性要高于正常血管壁。颅内动脉瘤渗出性与动脉瘤大小微弱相关,并且在有瘤壁增强的动脉瘤中数值更高。此外,渗出性高的未破裂动脉瘤在随访期间更容易发生出血,可能是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指标。第二部分:黑血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颅内囊性未破裂动脉瘤壁成像中的应用背景和目的:黑血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瘤壁成像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动脉瘤壁增强已经成为描述动脉瘤壁炎症的新的影像学指标。然而,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瘤壁增强与已经公认的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的关系仍然不是很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动脉瘤壁增强跟公认的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预测颅内动脉瘤瘤壁增强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我们对48例颅内未破裂囊性动脉瘤患者共61个动脉瘤的3.0t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过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通过(threedimension-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3d-dsa我们测量动脉瘤形态学数据(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瘤颈比、是否有子囊、是否为多发动脉瘤等)。通过病史资料我们获取动脉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我们应用黑血高分辨率磁共振图像评价动脉瘤壁增强的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来分析动脉瘤瘤壁增强跟前面统计的这些形态学和临床基本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瘤壁增强在不同大小动脉瘤分组中的分布情况也进行了对比。结果:48例动脉瘤患者(共61枚动脉瘤)中,男性12人,女性36人;年龄16-74岁,平均53.6±12.1岁,10例长期吸烟患者,16例高血压病患者,2例糖尿病患者,1例高脂血症患者。在6l枚未破裂动脉瘤中,磁共振管壁成像瘤壁是否强化在动脉瘤的位置、瘤颈大小、囊颈比、是否有子瘤等方面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瘤大小是预测瘤壁强化的唯一危险因素(OR 2.46 per mm increase,95%CI 1.34-4.51;P=0.004)。患者的年龄与动脉瘤强化负相关(OR 0.898 per year increase,95%CI 0.812-0.994;P=0.037)。动脉瘤强化更容易在大一些的动脉瘤中出现,在小于7mm的动脉瘤中,增强率为12%(3/25)。结论:本研究显示动脉瘤大小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壁增强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尽管动脉瘤壁增强更容易出现在大的动脉瘤中,但小的动脉瘤中也有增强的现象,说明动脉瘤壁增强能够提供独立于动脉瘤大小评估体系之外额外的动脉瘤不稳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