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存的四大片黑土区之一,以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适宜耕种而闻名于世,但近些年来东北黑土区面临日益退化等诸多问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牧草,正日益广泛地应用在东北黑土区玉米-苜蓿间作种植模式和农田侵蚀沟治理中,对有效防治黑土区的水土流失,解决东北农牧交错区的粮草矛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上述所种植的紫花苜蓿均毗邻玉米耕地,玉米生产中所喷施的除草剂对紫花苜蓿的出苗、生长有无药害,以及影响程度如何,至今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作为研究对象,选用了一种玉米田中常用除草剂——烟嘧磺隆·莠去津,设置3种不同剂量,在田间紫花苜蓿出苗前、出苗期和分枝期分别喷施,探讨了当年以及第二年残效对紫花苜蓿出苗、生长影响的基础上,又在室内进行了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以期为今后紫花苜蓿的合理种植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1)此种玉米除草剂对紫花苜蓿的出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在三个不同时期喷施玉米除草剂,均会对紫花苜蓿产生药害,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的出苗率,抑制紫花苜蓿的株高及茎粗,且降低出苗期及分枝期处理紫花苜蓿的单株干重,最终导致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较对照显著降低。第一年分枝期处理紫花苜蓿的死亡率最低,对株高、茎粗及产量等影响最小,但仍显著低于对照,说明随着紫花苜蓿的生长,对此种除草剂的耐受性有所提高。2)玉米除草剂对紫花苜蓿的危害均呈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且同一剂量的情况下呈先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施药后一星期内几乎不能观察到药害,随后药害逐渐增大,株高、茎粗较对照逐渐降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除草剂产生的药害逐渐降低。其中,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大,除草剂对紫花苜蓿的药害持续时间也逐渐延长,完全剂量处理的药害持续时间最长,且仍呈先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3)玉米除草剂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长。除草剂对间隔9个月后播种的紫花苜蓿仍能产生药害,抑制紫花苜蓿的株高、茎粗,且能显著降低其产量,间隔10个月后播种的紫花苜蓿,虽未观察到株高、茎粗的显著降低,但紫花苜蓿的产量仍较对照降低,当间隔11个月后播种的紫花苜蓿才没有药害。4)遭受玉米除草剂胁迫后,三分之二剂量和完全剂量处理的紫花苜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较对照显著降低,三种剂量处理的紫花苜蓿根苗比、活力指数、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而三种抗氧化酶含量均显著提高。这表明紫花苜蓿早期幼苗虽然能通过提高POD、SOD和CAT酶活性来清除体内的活性氧以应对逆境,但因显著降低了体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导致紫花苜蓿幼苗不能正常生长。综上,烟嘧磺隆·莠去津玉米除草剂,对紫花苜蓿的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和生长发育等具有严重药害,田间除草剂残效只有达到施药间隔11个月以上时,才能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