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源矿床是江南古陆钨矿带东部一处大型的斑岩型钨钼矿床,江家钼矿是与东源矿床相邻的矿化点。目前江家钼矿成矿年龄仍未厘定,东源、江家矿床存在矿化差异的原因仍未查明。本文对东源钨钼矿和江家钼矿床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Sr-Nd-Hf同位素特征的对比研究,旨在解译控制东源钨钼矿和江家钼矿矿化差异和矿床规模的根本原因。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东源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52.03±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源矿床是江南古陆钨矿带东部一处大型的斑岩型钨钼矿床,江家钼矿是与东源矿床相邻的矿化点。目前江家钼矿成矿年龄仍未厘定,东源、江家矿床存在矿化差异的原因仍未查明。本文对东源钨钼矿和江家钼矿床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Sr-Nd-Hf同位素特征的对比研究,旨在解译控制东源钨钼矿和江家钼矿矿化差异和矿床规模的根本原因。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东源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52.03±0.84Ma,江家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49.3±1.1Ma。江家矿体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147.9±6.4Ma,矿床形成与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东源和江家的花岗闪长岩均属于弱过铝质,东源岩体A/CNK=1.00-1.04,江家岩体A/CNK=1.00-1.03,为高钾钙碱性系列,P2O5含量与Si O2含量之间呈负相关性,属典型I型花岗岩成因。东源和江家花岗闪长岩初始87Sr/86Sr和εNd(t)值为0.7113~0.7155和–6.80~–5.46。新元古代继承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815.8±6.26Ma)的出现表明其岩浆源区为新元古代的古老地壳基底。东源岩体εHf值(-13.0~-7.0)明显低于江家岩体(-5.63~-2.42),同时东源岩体的ISr值(0.71315-0.71554)明显大于江家岩体的ISr值(0.71147-0.71220),说明东源岩体形成时来自古老地壳物质的比例大于江家岩体,江家岩体的形成可能有更多地幔岩浆参与。富集的古老地壳物质是钨矿床成矿相关岩体的理想岩浆源区,因此二者矿化差异原因之一可能为,东源岩体的初始岩浆较江家岩体的初始岩浆更有利于钨矿床的形成。东源岩体出露面积小,蚀变规模大、强度高;江家岩体出露面积大,蚀变规模小、强度低,东源矿体具有“上钨下钼”似层状展布的特点,江家矿区未见钨矿化,仅有钼矿体的分布,则推测二者出现矿化差异的另一个原因为东源岩体剥蚀程度较江家岩体低,保留了较大规模的钨钼矿体。皖南地区江南隆起带燕山期岩浆活动分为两期(160–135Ma和135–120Ma),东源和江家斑岩型钨矿床为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其形成是由太平洋板块向大陆板块斜向俯冲并发生板块撕裂,形成的板片窗附近软流圈上涌导致地壳物质熔融,并由于壳幔混合作用形成。
其他文献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以大规模玄武岩喷发和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为特征。攀西地区产出了以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为代表的南北向成矿带,区域成矿背景前人称之为攀西裂谷带。而攀枝花以西的平川—树河地区,产出了以矿山梁子式铁矿为代表的陆相次火山岩型磁铁矿,然而其构造与成矿关系尚不清楚。本文聚焦于控制平川—树河陆相火山岩型矿床的构造这一科学问题,以对矿山梁子铁矿精细的矿田构造解析作为窗口,通过对金河—菁河断裂带为主的南北向
致密砂岩油藏的储层微纳米喉道发育,流体渗流通道细微,边界层作用明显使得渗流规律不再符合达西定律,存在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特征,致密油储层的这一特性为油藏的合理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以LD地区长7储层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以室内实验为基础,运用油藏工程、油层物理学、分形学等相关理论开展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能力的相关研究。首先,通过高压压汞实验(50MPa)、恒速压汞实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
现阶段致密油藏大多采用传统的水驱方式开采,由于裂缝与基质渗透率之间的巨大差异,注水开发后期基质岩块中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富集。油田开发实践表明,毛管力的渗吸作用是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此,在考虑致密储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毛管渗吸规律对认识致密储层的驱油机理意义重大。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目标,采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多种实验方法,对致密砂岩储
内蒙古获各琦铜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Cu-Fe-Pb-Zn多金属矿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赋矿地层时代、成矿年龄、致矿侵入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一系列科学问题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在获各琦矿区赋矿地层二云母石英片岩中获得了1187Ma和1189 Ma的最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并在侵入到该套地层中的辉石角闪石岩中获得了907 Ma的锆石U-Pb年龄。结合前人在该区域同一地层获得的1118Ma的最年轻碎屑锆
为了更好地了解特提斯造山带的演化特征,本文对特提斯造山带的北缘进行了综合的地质研究工作,包括岩浆岩和碎屑岩的U-Pb锆石测年、岩浆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东昆仑-祁连山的具体野外地质填图和沉积地层综合分析等。结合前人研究数据,本文认为青藏高原中北部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弧岩浆作用,分别为:1005-910 Ma、790-720 Ma、580-500 Ma、490-375 Ma、290-195M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柴达木陆块南缘,属青藏高原北部组成部分。大致以乌图美仁乡为界,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为祁漫塔格地区,东段为都兰地区。虽然西段确有志留纪-泥盆纪岩浆活动,但前人研究重点在三叠纪成矿方面;项目组已确认东段出露大量小型斑岩体或斑岩矿化(点),但前人对于区内有关斑岩体-成矿作用重视不够、研究程度甚低。为此,本文主要进行如下两方面研究:一方面,选择西段地区志留纪-泥盆纪出露的5个花岗质岩体,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Walloon煤组是一套单层薄、含气量低,但渗透率高、单井产量高的低阶煤组,是澳大利亚煤层气的主要产层。现有的研究对Walloon煤组的成藏条件缺乏系统研究,成藏模式研究薄弱,富集高产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Walloon煤组的高效开发。论文通过地震资料、测井数据、实验数据及生产资料的综合分析对Walloon煤组的成藏模式及富集高产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对
坑(井)-地多参数电磁探测技术借助矿区现有的坑道、钻孔,将发射源置于地面、井中,在地面、坑道、井中三维空间进行观测,使得观测装置接近或穿过矿体;借助动源、大功率发射,获得更加明显的异常值;同时获取电阻率、激化率、谱激电参数,旨在加大探测深度的基础上提高深部分辨率。论文从深部金属矿精细勘查的迫切需求出发,针对目前固体矿产资源探测技术存在探测深度浅、精度和分辨率低、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研发具有自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