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其中以重度子痫前期病情最重,是严重危害母儿健康的产科并发症。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注意到发生在妊娠中期的重度子痫前期对孕产妇有致命危险,围产儿病死率极高,提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arly 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 EOSP)的概念。目前,对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孕周尚无统一的限定范围,有学者将起病在孕32周前的重度子痫前期列为早发,更多的学者考虑到早产儿的存活率在孕周达34周时才得到明显改善,将起病于孕34周前的重度子痫前期称为早发型,孕34周后的称为晚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病被认为与绒毛外滋养细胞的侵袭性降低和子宫胎盘螺旋小动脉免疫失调导致的胎盘“浅着床”有关,形成病理性胎盘是子痫前期发病的始动因素。但重度子痫前期为何呈现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表现?发病机理是否一致?尚不清楚。随着众多研究的深入,显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可能主要通过胎盘病变影响母胎双方而起病,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则可能和母亲因素有关。妊娠被认为是半同种异体物移植,妊娠初期,由胎儿细胞来源的胎盘绒毛外滋养细胞是胎儿表达双亲同种异型抗原的部位,直接面对母体细胞,却不被母体免疫细胞识别,被认为是滋养层本身因素和母体微环境通过分子和细胞间独特的免疫耐受形成的,而此免疫耐受异常则可能引起病理妊娠,如:子痫前期的发生。可见,妊娠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无论正常或异常,均是母儿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免疫高度相关的重要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 antigen, HLA)基因,定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其编码的HLA—G抗原属于非经典的HLA-I类抗原,HLA-G特异性表达于胎盘绒毛外滋养细胞上,在胎盘形成过程中滋养细胞侵袭时,HLA-G通过抑制子宫蜕膜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等作用,调节母胎之间的免疫平衡。研究发现HLA-G基因具有有限的多态性,认为其多态性的存在可能会引起胎盘HLA-G分子表达量的不同,这和病理性妊娠有关,其中位于HLA-G 3’非翻译区(3’-UTR)的14 bp插入/缺失(+14bp/-14bp)多态性非常独特,成为研究HLA-G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关联性的热点,但大多研究结论不一甚至是矛盾的。深入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将重度子痫前期分为早发型与晚发型进行分析,而是归为一类进行统计,这可能会混淆HLA-G14bp多态性对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子痫前期易感性的不同影响。目的通过研究HLA-G14bp多态性在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中的分布差异,探讨HLA-G14bp多态性对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易感性的不同影响。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单胎的重度子痫前期83例,诊断标准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妇产科学》并参照美国妇产科协会(ACOG)标准,排除原发性高血压病、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肿瘤、炎症等,且所有患者均随访至产后12周。按重度子痫前期发病孕周不同分成早发型组48例(孕<34周)和晚发型组35例(孕≥34周)。并随机抽取正常妊娠组40例(孕≥37周)做为对照组,早发型、晚发型和正常组孕妇均为中国地区汉族居民,无血缘关系,无异族通婚史,并且比较三组孕妇年龄及孕产次,均无明显差异(P>0.05)。2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PCR产物采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根据14bp多态性的不同,电泳结果有三种:(1)若扩增产物电泳为两条带,长度分别为210bp和224bp,则认为该个体为插入/缺失杂合子(+14bp/-14bp);(2)若扩增产物电泳为一条带,长度为210 bp,则认为该个体为缺失纯合子(-14bp/-14bp);(3)若扩增产物电泳为一条带,长度224bp,则认为该个体为插入纯合子(+14bp/+14bp)。并选取选取缺失纯合子(-14 bp/-14 bp)和插入纯合子(+14 bp/+14 bp)的PCR产物原液,纯化并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 Blast上比对,与目的片段段相符,224bp产物比210bp产物多了一段基因序列:ATTTGTTCATGCCT,长度为14bp。3统计学处理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基因型的分布采用拟合优度χ2检验判断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三组母儿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母儿基因型配伍频率均采用直接计算法计算。对不适合χ2检验条件的数据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P值。以上检验均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三组孕产妇临床一般资料比较三组孕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分娩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显著低于晚发型组(P<0.05)。2早/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组HLA-G基因14bp多态性分析早发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组的孕妇和其新生儿的HLA-G14bp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都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既该群体基因符合遗传平衡。2.1三组间孕产妇HLA-G14bp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比较(1)三组孕妇间等位基因比较:早发型组14bp插入多态性(+14bp)和14bp缺失多态性(-14bp)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4.0%、76.0%;晚发型组分别为:34.3%、65.7%;正常妊娠组分别为:28.8%和71.2%,这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组孕妇间基因型的比较:早发型组中14bp缺失纯合子(-14bp/-14bp)、14bp插入/缺失杂合子(+14bp/-14bp)和14bp插入纯合子(+14bp/+14bp)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是:58.3%、35.4%和6.3%;晚发型组分别为:40.0%、51.4%、8.6%;正常妊娠组分别是:45.0%、52.5%和2.5%,这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2三组间新生儿HLA-G 14bp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1)三组间新生儿等位基因比较:早发型组14bp插入多态性(+14bp)和14bp缺失多态性(-14bp)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7%、57.3%;晚发型组分别为:35.7%、64.3%;正常妊娠组分别为26.2%、73.8%。正常妊娠组14bp缺失多态性(-14bp)等位基因频率要高于早发型组(p<0.05),正常组与晚发型组、早发型组与晚发型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组间新生儿基因型比较:早发型组中14bp缺失纯合子(-14bp/-14bp)、14bp插入/缺失杂合子(+14bp/-14bp)、14bp插入纯合子(+14bp/+14bp)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7.0%、60.4%、12.6%;晚发型组中分别为:42.8%、42.8%、14.3%;正常妊娠组中分别为52.5%、42.5%、5.0%。正常妊娠组14bp缺失纯合子(-14bp/-14bp)基因型频率分布要高于早发型组(P<0.05),正常组与晚发型组、早发型组与晚发型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3三组间母/儿HLA-G 14bp多态性的基因型配伍的比较(1)早发型组母儿基因型配伍为母(-14bp/-14bp)/儿(+14bp/-14bp)的频率高于晚发型组和正常妊娠组(P<0.05)。(2)早发型组母儿基因型配伍为母(+14bp/-14bp)/儿(-14bp/-14bp)的频率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3)晚发型组和正常妊娠组母儿基因型配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母/儿间某些特定的HLA-G14bp多态性基因型配伍模式如:母(-14bp/-14bp)/儿(+14bp/-14bp)可能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易感性有关;母(+14bp/-14bp)/儿(-14bp/-14bp)可能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抗性有关。2.胎儿HLA-G14bp缺失多态性可能降低了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