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微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具有表面局域和近场增强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金属所具有的独特的光学性质,使其在生化传感、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增加非线性系数、金属增强荧光(MEF)等众多领域都有重要而广阔的应用。本论文以自制的多种不同形貌的金属微纳结构为前提,以研究金属微纳结构及其耦合体系的光学性质作为目的,重点从实验角度来研究其在光学传感、SERS及荧光成像等方面的应用。本论文的工作对于开发成本低廉、实时快速、免标签、灵敏度较高的光学传感器芯片和发展工艺简单、对比度高的荧光成像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利用成本低廉、产率较大的化学方法制备了多种不同形貌的金属微纳结构,其中包括用种子辅助生长法制备的金纳米棒、金@银核-壳型双金属纳米棒,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的银纳米立方体和银纳米线。利用光学刻蚀技术在负性光刻胶上刻写了周期可调的纳米光栅,并通过真空沉积镀膜技术制备了金属纳米光栅;2.从Gans理论出发,分析研究了金纳米棒以及金@银核-壳型双金属纳米棒的光学传感特点。实验中通过改变金纳米棒的长径比及其周围介质的折射率,发现金纳米棒的纵向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Lognitudinal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peak, LLSPR peak)将会随着长径比或者周围介质折射率的增大发生红移;通过制备技术在金纳米棒表面包覆了不同厚度的单质银纳米壳后,发现厚度对传感性能有明显影响,实验发现纳米银壳的包覆厚度为5nm时,折射率灵敏度和品质因子可以获得最佳平衡,其灵敏度达到321nm/RIU,品质因子可达4.0,后者要比未包覆前的金纳米棒提高74%;3.通过将化学法合成的银立方体与基于光刻技术制备的金属光栅复合构成双层SERS基底,通过研究拉曼散射强度的变化研究了这种双层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的相互耦合所带来的新颖的光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双层结构间的耦合可以大大提高SERS强度,对于拉曼探针分子罗丹明6G (Rh6G)在1650cm-1的振动峰,这种双层耦合结构比单纯的光栅结构的拉曼峰高提高了196倍,并且这种双层耦合结构也优于银立方体与平面银膜构成的双层结构,前者的峰高为35940a.u.,后者为2548a.u.,两者相差近14倍。最后我们从表面等离激元相互耦合的角度解释了这一实验结果;4.利用表面等离激元相互耦合的光学性质,我们还从实验角度开展了提高荧光成像对比度的研究。实验中将银纳米线/银纳米颗粒/聚苯乙烯小球、掺有荧光分子罗丹明B (RhB)的PMMA间隔层和平面银膜复合,组成“三明治”结构,通过CCD观察RhB荧光发射强度的变化进而影响荧光像明暗的方法来研究这种“三明治”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最上层和最下层的金属纳米结构之间的间距较小(50nm)的时候,会引起荧光的粹灭,而间距增大(110nm)时又会引起荧光的增强。在对金属结构的荧光成像中,无论是荧光的粹灭或者增强,都会提高成像的对比度。其中粹灭效应使荧光像对比度是明场像的2.25倍,增强效应使荧光像对比度是明场像的2倍。对于非金属介质聚苯乙烯小球来说,因为不存在表面等离激元的共振耦合,所以其荧光像对比度与明场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发现了包覆厚度对金@银核-壳型双金属纳米棒光学传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长径比为3.0的金纳米棒,在其表面包覆5nm厚的银纳米壳后,其折射率灵敏度达到321nm/RIU,品质因子可达4.0,后者比未包覆前的金纳米棒提高74%;2.提出了银纳米立方体和银纳米光栅这样一种双层耦合结构,并从实验上发现这种双层耦合基底会大大提高SERS强度,其中比单层的一维银纳米光栅增强196倍,比银立方体和平面银膜构成的双层结构也要增强近14倍。这一实验结果对于开发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重复性好和高灵敏度的SERS传感、检测芯片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3.提出了用金属-介质-金属的“三明治”结构来提高荧光成像的对比度,通过改变中间介质层的厚度,可以调控荧光的粹灭或者增强,同时发现无论是荧光被粹灭还是被增强,金属微纳结构荧光像的对比度都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其中粹灭效应使荧光像对比度是明场像的2.25倍,增强效应使荧光像对比度是明场像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