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后几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一直受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因此学界对当时的美国、蒋介石国民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这三方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以美国驻华代表史迪威与国民政府最高统帅蒋介石为主角的“史迪威事件”,作为抗战胜利前的重要历史转折点也受到了学界的重点关注。本文以“史迪威事件”为视角,通过研究美国在这一事件爆发前后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共产党有针对性的及时因应,来总结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特点,并探析中共与美交往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外交经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史迪威因中美合作的需要而被派往中国,负责协助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作战。因工作目标与利益需求的差异,同时受中国共产党在华优异表现的影响,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摩擦不断,最终导致了“史迪威事件”的发生。这一事件背后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早在鸦片战争时期美国就已经加入到老牌西方列强在亚洲的利益角逐之中。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力图通过“绥靖政策”与日本共享在华利益。然而,法西斯日本的贪婪野心迫使美国与中国结盟,美国在“现实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寻求与国共双方进行合作。而在“史迪威事件”发生后,美国大幅度调整对华政策,彻底走上了“扶蒋反共”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年轻的政党,在抗战爆发后,受意识形态影响对美持有较深成见。但因苏联与日本勾结的现实情况,不断成熟的中共及时调整与美接触态度,积极因应美国对华政策,为抗战的最终胜利而寻求双方合作。中国共产党在与美国接触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于美国抗战胜利前的“扶蒋反共”政策,中共表示了坚决的反对。总结美国对华政策可以发现,矛盾心理是美国对华政策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它反映了美国在华一以贯之的利益至上的强权心态。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内战不仅证明了美国对华政策中长期目标的彻底失败,也突显了美国在华政策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在残酷的战争局势下经历了恶劣的外交环境,但中共坚持不懈、砥砺前行,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