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斯氏狸殖吸虫对大鼠肝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情况;探讨斯氏狸殖吸虫引起大鼠肝脏损害的机制;评价肝功能检查在斯氏狸殖吸虫病肝脏损害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3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实验A组、实验B组,将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实验组大鼠以建立动物模型(每鼠注射15个囊蚴),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分别检测对照组和实验A组大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分别剖杀实验B组的部分大鼠,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斯氏狸殖吸虫对大鼠肝脏造成明显损害,肝脏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感染后4、6、8周实验A组大鼠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感染后4、6、8、52周血清球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总蛋白含量在感染后变化不明显;感染后6、8周,ALT与AST活性均升高;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在感染后改变不明显;肝功能各指标在感染后的前2周变化不明显。肝脏结构损害主要表现为:感染后1周,肝细胞水肿,少数肝细胞脂肪变性;感染后2周,肝脏突出的病变为急性化脓性炎症,在肝组织内形成小脓肿;感染后8周,肝组织内出现片状纤维组织增生,部分肝小叶结构破坏、重建:感染后52周,肝脏纤维化改变明显,有大量假小叶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到:从感染后2周开始,实验B组大鼠肝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纤维化,8周以后纤维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