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引起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极大,是环境公害事件的潜在产生源,但其环境问题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滴滴涕(DDT)是斯德哥尔摩公约中首批控制的12种POPs之一,由于过去大规模的生产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场地,残留有高浓度的DDTs其修复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自配DDTs污染土壤,用热脱附技术对其进行修复研究。主要从设备参数,土壤特性,以及污染物特性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的设备参数有温度和停留时间。采用热处理方法分别对自配DDT及其衍生物(DDTs,包括p,p′-DDT、o,p′-DDT、p,p′-DDD和p,p′-DDE)污染土壤在5个温度(100,200,300,400,500℃),6个停留时间(5,10,20,30,40,50min)下的DDTs去除率及热处理前后的DDTs残留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脱附对DDTs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当温度达到300℃以上时,热脱附技术的优势开始显现。300℃40min时的DDTs去除率与400℃及500℃10min时相当,均能达到97%以上。对热处理前后土壤中DDTs的残留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的主要污染成分p,p′-DDT在200℃以上时大量减少,主要转化为p,p′-DDE。p,p′-DDE在200℃~300℃时大量生成,400℃~500℃得到去除。较佳热处理条件为300℃40min或400℃10min。对土壤特性的研究,主要选择了土壤有机质和粒径两个因素。采用两种不同性质土壤(黑土和棕壤)作为供试土壤,利用DDT农药自配滴滴涕类污染土壤。采用热脱附方法,研究了原土及去有机质后土壤中DDTs在300℃,6个停留时间(5,10,20,30,40,50min)下的总脱附率和DDT(p,p′-DDT)及其同系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p,p′-DDT在土壤中的脱附效率(P<0.05),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浓度。同时,对p,p′-DDE的转化和脱附也有显著影响。但是对o,p′-DDT和p,p′-DDD在土壤的脱附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同时,有机质对DDTs在土壤中的总脱附率影响显著。对于粒径,采用热脱附方法分别对DDTs在300℃,5个停留时间(10,20,30,40,50min)下的去除率及热处理前后各DDT组分的去除率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而土壤粒径对DDTs的脱附效率影响显著,粒径越大的土壤越有利于DDTs脱附。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粒径对土壤中p,p′-DDT和p,p′-DDE的脱附和转化有显著影响。此外,污染物特性选取了污染物浓度这个因素。本研究中用两种土壤(黑土和棕壤)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3个浓度水平的污染土壤(200ppm,500ppm,700ppm)。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污染水平污染土壤中, DDTs总去除率差异不显著。此外,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污染水平对DDT及其同系物在土壤中残留浓度也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