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以北京市F区为例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为流浪乞讨人员维护尊严和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权利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003年以来,自愿性的救助管理制度取代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2014年5月开始施行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更体现了政府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方面的人性化。然而近年来流浪乞讨人员数量的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流浪乞讨人员的大量存在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提出了挑战。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充分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权益,政府需要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基于访谈法,通过对北京市F区73位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街头访谈以及对F区救助管理站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到F区在救助管理流浪乞讨人员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同时也发现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些问题,如自愿求助者少、管理维护难、流浪乞讨人员难以甄别、“二次流浪乞讨”现象突出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救助管理体制方面、救助管理主体以及客体自身存在着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立足于F区,提出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期通过构建源头预防机制、完善相关的救助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引入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加大力度促进救助服务社会化水平等措施来改变当前现状。
其他文献
构建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并体现行政人员主体性的行政人格,不仅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而且是提高我国政府治理能力的现实选择。完善现有行政人格的关键则在于理想行政人格的定位。与社会发展历程相一致,人们对理想行政人格的探求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从对理想人格的思考发端的。我国儒家构建的理想人格,以及近代备受启蒙者推崇的西方理想人格,这些伦理学理论都成为理想行政人格的前身。在官僚制体系下,理想行政人格的
近年来,人们愈发重视环境质量的提升,加大了城市绿化建设的力度,风景园林施工项目在增多的同时规模也随之扩大.为了提高风景园林的美化效果,扩大树木的移植规模势在必行.就风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共享经济是热潮话题.众多共享平台在没有清晰的运营模式情况下,恶性竞争,快速扩张.本文的重点在于以“微租驿站”平台为研究对象,探究平台供应链管
从1981年正式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后,遵义市不断地在打造新的城市形象。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城市的人才、资源有着巨大的流动,城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识字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识字过程是单调而枯燥的.如何既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