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对四川盆地北部三叠系鲕滩储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成果认识,也对环开江—梁平海槽飞仙关鲕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利用研究区及邻区的地震、钻井、取心、测井、分析化验和试采等资料,开展龙会场地区飞仙关组地层沉积演化、储层分布特征、成藏控制因素以及有利区优选等研究。龙会场地区飞仙关组地层厚度在339.5~955.9m之间,垂直台缘带厚度变化大。根据电性、岩性变化,将龙会场地区飞仙关组由下至上划分为Ⅰ、Ⅱ、Ⅲ、Ⅳ、Ⅴ共5个四级旋回。其中Ⅱ、Ⅲ旋回是该地区鲕滩储层的主要发育时期,分布位置以台缘带为主。区内飞仙关组由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斜坡(陆棚)相、海槽(盆地)相5个主要的沉积相构成,鲕滩主要在开阔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发育。从Ⅰ旋回至V旋回,海槽相逐渐萎缩为泻湖,台地和台缘则不断向海槽方向迁移。区内飞仙关组下部储层岩性以鲕粒云岩为主,而上部以鲕粒灰岩为主,储层测井解释孔隙度分别为4.5%和5%,但由于上部储层裂缝更为发育,因此其渗透率(2.12mD)明显高于下段(1.20mD),整体上表现为低孔低渗。上下部储层在测井曲线上均表现为低伽马、中低电阻、低密度、高声波和较高中子的特征。区内飞仙关组下部储层主要发育在龙会002-X1井区和龙会002-X2井区附近,而上部储层则在龙会场潜伏构造及以西的向斜区域均有发育,其产状受到断层的影响。纵向上具有多套储层叠加、纵向非均质差的特征。平面上,由早期到晚期鲕滩储层有向海槽方向迁移的趋势;纵向上具有多层相互叠置的特点飞仙关组气藏的气源主要是大隆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TOC平均为5.86%),主生烃期较晚,源储配置良好。盖层则主要是飞仙关顶部泥岩的直接盖层和嘉陵江组石膏的区域盖层。研究区发育5条断层,对油气的输导和气藏的封堵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据地层压力测试结果,可将龙会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划分为3个独立的气藏,分别是上储层段的龙会2井区、龙会005-X1井区以及下储层段的龙会006-H2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