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战略选择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成败。过去,我国的金融行业更多的关注规模效益,长期以来二八定律一直是商业的基础,并构成传统金融机构的战略边界。“三农”融资难,农村地区金融基础建设不完善和金融服务无法触达,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受限的主要因素。普惠金融是当今政府提出的农村发展的关键。我国金融二元结构根深蒂固,农村贫困人口很难便捷平等享受传统金融服务。这些被传统金融服务排斥在外的农村人口,或因个人征信的不达标,或因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过高,从而无法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进行生产经营,最终导致更加贫穷的窘迫情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李克强也同样指出“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着力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虽然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但实际生产经营中仍有一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因融资难的原因制约其发展。相比普通农户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除了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以外,更需要充足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和风险保障来预防灾情,对生产性融资的需求度更大。本文通过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展开研究,在现有文献调研基础上,运营典型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性融资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性融资和普惠金融的文献综述,并对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介绍。其次,对国内普惠金融政策和国内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支持的大环境进行阐述。然后,选取崇州市农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崇州市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并对该地区典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性融资过程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不仅受到自身经营生产回收周期长、短期回报率低、财务管理混乱、抵押物不易处置、信用担保能力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排斥性、涉农信贷产品少、融资手续繁杂和条件高等因素的影响。个人农户对生产性融资的需求不高,多数借贷需求是用于非生产经营,虽然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有所提升,但受还款来源少,风险高,利率高,抵押物少等特点,融资难度依然很高。家庭农场由于本身文化水平受限和征信程度不高,导致融资金额有限。土地股份合作社因成立不久,虽然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不少,但组织管理不规范,导致融资需求和金额不稳定。龙头企业融资渠道最广、金额需求也最大,公司组织结构完善,经营模式多样化,抵押物和还款来源稳定,信贷风险最低,是金融机构首选的借贷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