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肠道各菌群的分布,及其与血糖有关指标的相关性;探索T2DM肠道各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是通过定额抽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42例,采用调查员结构访问法,填写封闭式问题构成的问卷来开展的横断面研究。统计问卷《病例报告表》中的信息,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肠道各菌群与血糖有关指标的相关性;对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因子采用《证素辨证学》中的证素辨证法的简化计量方法,得出T2DM患者病位、病性证素,探讨T2DM的中医病机;将T2DM的病位与病性证素相结合得到T2DM的中医证型,通过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 T2DM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本课题T2DM患者肠道菌群中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G-)杆菌比例最高,革兰氏阳性(Gram-Positive,G+)杆菌、G+球菌次之,G-球菌、真菌最少(P<0.05)。杆菌高于球菌,G-菌高于G+菌(P<0.05)。2 T2DM患者肠道菌群与血糖等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G-杆菌的比例与β细胞功能呈负向弱性直线相关(r=-0.128,P<0.05),G-杆菌的比例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向弱性直线相关(r=0.129,P<0.05)。G-杆菌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水平呈正向弱性直线相关(r=-0.278,r=-0.276,r=-0.269,P<0.01)。胆汁酸异常者G-杆菌的比例低于胆汁酸正常者(P<0.05)。胆汁酸与β细胞功能呈正相关(r=0.203,P<0.01),胆汁酸与HbAlc呈负向弱性直线相关(r=-0.148,P<0.05)。3 T2DM患者的证素、中医证型以及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本课题中T2DM的病位证素依次为肾、心、脾、肺、胃、肝、经络、心神。病性证素依次为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精亏、湿、水停、痰、血瘀、气滞、热。中医证型依次为胃热阴虚证、肾精亏虚证、肝郁气滞证、心肺气虚、心神阴虚证、脾虚湿困证、阳虚瘀阻经络证、痰浊阻肺证、心脉瘀阻证、心肾阳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水泛证、湿滞中焦证。肠道菌群中G+球菌的增加能降低肝郁气滞的发生率(P<0.05),肠道菌群中G+球菌的增加能增加湿滞中焦的发生率(P<0.01)。结论T2DM患者肠道各菌群的改变,尤其是G-杆菌比例增加,可能会引起胆汁酸下降、胆红素升高,导致β细胞功能下降,引起血糖异常,可能是T2DM发生发展的一个原因,为从肠道菌群与生化指标相联系的角度研究T2DM提供新的思路。认为五脏虚损为本,夹痰、瘀、热、滞引起的虚实夹杂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为消渴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肠道菌群中G+球菌的增加可能会降低肝郁气滞的发生率,增加湿滞中焦的发生率,为从肠道菌群角度丰富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