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糜子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特色的粮食作物,在西部农业产业发展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其籽粒营养丰富,药食同源,具有保健作用及药用价值,在现代功能食品的开发中具有很大潜力。黑穗病是糜子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发病时对糜子产量及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对糜子黑穗病进行研究,鉴选并培育出抗黑穗病的糜子品种,研究黑穗病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对提高糜子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近几年从国内外引进与收集到的397份糜子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结合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进行了黑穗病抗性鉴定、农药对黑粉菌及糜子生长影响研究、叶片保护酶以及非酶物质等生理指标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种子饱和接种法是人工接种糜子黑穗病的有效方法,经两年鉴定结果表明,397个品种中感病品种数量较多,最多的品种为中感品种,占比39.04%;而抗病品种尤其是高抗品种数量很少,高抗品种仅5.04%。来自不同地区的品种的发病率分布也不尽相同,来自山西的品种大部分为高感品种,高抗品种占比很小,而来自陕西的品种中高抗品种比例较高。对农艺性状与抗病性进行相关分析,并没有发现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2)对6种农药从病原菌以及寄主两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各药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都可以对黑穗病病原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戊唑醇防治效果最为显著,对黑粉菌孢子的EC50为0.1127μg?mL-1,并且防止黑穗病的发生。但是药剂处理对糜子种子的萌发起到了抑制作用,并且在生育期中对种子萌发率、绿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等很多农艺性状有所影响,虽然各种影响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在生产中进行施药仍需要注意。(3)糜子在感染黑穗病以后,保护酶系统中的SOD、POD、PAL酶活性的变化均与抗病性有显著相关关系,SOD在病程前期迅速发生响应,而PAL在生育期后期发挥作用,POD活性在不同抗性水平的品种中有不同的变化规律。抗性品种在早期有效抑制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抗性品种生育期中期有所提高。AsA-GSH循环中的关键酶,在病程初期只有APX可以快速响应,而GR主要在感性品种中发挥作用,AsA、GSH也都在灌浆期与抗病性有着显著相关性。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两种病程相关蛋白协同调节,分别在三叶期及灌浆期发挥其最大作用。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抗病性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除可溶性蛋白与还原糖含量之外,其余各指标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与糜子抗病性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这些指标可用于鉴定品种抗性水平,在较早的生育时期便可以确定品种抗性,为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加速育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