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CD147、MIF、PLK-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分期及预后估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和上海复旦大学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手术切除且根据WHO分类病理证实为NSCLC的病例86例,和其中20例患者的癌旁正常肺组织标本(距癌组织10cm以上),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经放疗或化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CD147、MIF、PLK-1在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阳性表达情况,所得结果在SPSS13.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D147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95%(55/86)明显高于肺癌周围正常肺组织的5%(1/20)(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CD147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的阳性率(P<0.05),CD147表达的强弱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以及分化强度无关。2.MIF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23%(69/86)明显高于肺癌周围正常肺组织的15%(3/20)(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MIF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的阳性率(P<0.05),MIF表达的强弱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以及分化强度无关。3.PLK-1在非小细胞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74%(66/86),明显高于肺癌周围正常肺组织的5%(1/20)(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LK1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的阳性率(P<0.05),PLK1表达的强弱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以及分化强度无关。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D147、MIF的阳性表达率与PLK-1的阳性表达率均呈正相关,CD147与MIF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1. CD147、MIF、PLK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并且与淋巴结的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以及分化强度无关。2. CD147、MIF与PLK1的表达呈正相关性,CD147与MIF的表达呈正相关性,三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协同或是相互调节的作用3. CD147、MIF与PLK1联合三者的检测对了解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早期诊断、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的转移、分期及评估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