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中西文化之间交流、渗透和趋同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展。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翻译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在语言活动中,处处有文化的烙印。当代英国的翻译学理论家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传统的翻译研究历来比较重视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而对语言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研究不够。本文试图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探讨某些文化因素对语言翻译活动的影响,特别是这些因素对语言翻译的制约作用以及相应的翻译对策。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是对西方和中国文化翻译发展的回顾。在西方,翻译研究作为一个新学科,在70年代就开始文化层面的探索。1990年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他们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不是句子,甚至不是篇章,而是文化。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在国际学术界,翻译的“文化转向”确实已成为主要潮流。在中国,翻译虽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多数还停留在语言和文学层面,从文化角度出发的研究虽然已见开始,但尚无成熟的理论。 第二章重点介绍文化翻译理论及语言、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此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时必须关注文化因素,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中心部分。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及文化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的困难。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各种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相容性和相通性,但更多的是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构成了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如语义联想不同,词汇空缺和词义冲突等,从而给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因此,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者而言,识别并正确处理这些文化因素极为重要。第四章在分析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处理文化差异的对策。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有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本文在此框架下提出了对文化因素进行直译,替换,释义,注释和省略,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最后是结论部分。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如何识别并正确处理文化因素。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译者必须培养和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意识,注重语台‘、文化的比较和研究,只有这样,译文质量刁‘能提高,翻译刁‘能真正成为沟通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