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群与他群中的自我与他人——阿尔弗雷德·舒兹的社会现象学的主要论题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p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舒兹从融合胡塞尔的现象学(包括舍勒的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角度开始了自己的现象学沉思。作为近现代哲学中最为彻底的主体主义哲学与自我学,胡塞尔确立了自我的绝对形态与根本地位,以及现象学的描述方法。韦伯把意义确立为社会科学中的核心论题,而达至意义的方法就是理解。从两位大师的基本论题与根本方法中,舒兹找到了完美结合点,即以现象学自我理论与意识理论来分析意义之构成,进而探讨社会中的自我与他人之社会关系与交互理解。舍勒对人的现象学研究则使舒兹把自我界定为处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平情境中的人的存在,由此形成了世间现象学之特色。  舒兹采取了第一人称视角阐明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这种分析以自我概念为核心,但这里的自我不是独我,而是与他我具有交互性的自我。这种立场既强调了自我与他人的个体性、不可还原性与独特性,又采取了主体际的立场。自我与他人的纯粹我群关系是一切具体社会关系的原型,从中衍生出自我与他人的各种意义关系。  社会世界包含四个向度,即我的实体同伴组成的直接经验的世界、同时代人的世界、前人世界与后人世界。自我与同伴形成我群关系,而与其他人形成他群关系。自我通过他群取向通达他人之存在与如此存在。他群取向因他人所处的不同社会领域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汝取向。此外,自我尚需理想型方法认识他人的主观意义与动机。由于时空远距性、他人取向与理想型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自我、他人与社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鲜明性、隐匿性与类型化。  舒兹以非正统的方式理解和应用现象学,从而与胡塞尔表现出一种根本的差异与分歧。这种分歧表现为舒兹对胡塞尔先验自我学的持久反思、质疑与最终的全面而彻底的批判。舒兹的现象学因此也呈现出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以1932年的《现象学》为起点和核心,舒兹全面确定了社会现象学的主要论域、根本方法与基本思路;第二阶段以1942年的《马克斯·舍勒的主体际性理论与他我的总命题》为标志和中心,舒兹意识到主体际性问题的两个层次与相关的唯我论问题,藉此扩展和深化了现象学;第三阶段以1957年的《胡塞尔的主体际性问题》为标志,舒兹全面检讨了胡塞尔的先验构造理论中的问题,重申了世间现象学的根本主张,使社会现象学达到了高峰。  与此相应,论文的第一章将探讨舒兹的根本思考路径——现象学与理解社会学的融合,第二章与第三章依次分析我群关系和他群关系中的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与社会关系,第四章在前述基础上讨论自我与他人的意义关联,第五章致力于澄清舒兹的世间自我学与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学的分歧,以突显舒兹现象学的特色;结语部分将从总体上评价舒兹在现象学运动中的地位,以及他对美国现象学、社会学与社会科学的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揭示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政治实践的影响。文章首先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人类政治生活方式与先进技术应用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网络技术给民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日益突
居民经验知识能否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诸多研究者。这主要来自现实的困惑:“能人”利用信息技术能很好的预判城市问题,智慧城市越来越向能人提供了决策工具,但信息技术同样为居民提供了利益诉求、价值诉求的声势,呼喊着另一种科学和发展。能人、居民和资本在城市空间博弈,都对数据进行着诠释。有必要从治理哲学的角度再次审视专家科学知识,敏锐捕捉居民经验知识,探索这两者的合作、转化、生